close

不積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林保憲老師主講

【章旨】

本章是終篇,主要是將所言之一切,仍歸結到虛無之道體上,希望學者由權法而進入實受,放開一切言語文字,這時合卷自思,如能嚼出無形之真味,才算真正讀過老子,所以本章之大意是表示老子不願以言顯,但在權法上無言又不足以明道,因之在不得已時雖不得不言,可是所言又絕非道之實際,故最後凡是恃其智逞其辭而不能離相入理者,乃是似是而非之人也。至此老子再三強調「不積」其所言之一切,教人離相入理就是。

總之我們不能捨近求遠的研究老子之所謂道,道之本體在每個人身上,發揮德用一事全在乎自己。

 

【淺釋】

前言

道德經5100個字裡頭講得再多其實要抓住它的訣竅才會受用。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樣子開始一直講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可道之道就已經離開了常道,玄之又玄,這玄是沒有辦法用頭腦去了解的叫做玄,假如是可以用頭腦去了解的那事先就可以推理出來了,那就沒有什麼好玄了,講了這麼多,在在都是在講這個道不是用語言文字所能夠彰顯出來的,講了81章最後它還是回到原來的,可道的就已經不是常道了,為了說明道只好用非常有限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字都是在兩極的當中,就是第二章所講的:有善有惡,有是有非,有長有短;你假如站在一邊的時候就不是道,你含著兩個成為一,那就是道。一是講不出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所有的一切萬物都是出於道,包括我們人類都是道所生的。人類和所有的萬物都含著這兩極:陰陽、是非、長短、高低,含著這兩極當中,成為凡夫或聖賢就看你在哪一方的顯現。神性的顯現就是成為聖賢,魔性的顯現就走入魔道。

所以所有的聖人包括釋迦摩尼佛也講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道家講每一個人有神性,儒家講性善性惡,人都有他的本性。任何人都無法把這個真相說出來,說到最後它把81章裡邊我們要去把握的東西做個總歸納,在第81章中顯現出來。它的訣竅在哪裡呢?

就是不積,就是讀經要了解它的內涵不要被它的語言文字所迷惑,我所講的就好像任何人所講的,我說了這麼多,我從來也沒說過。

它的竅門就是本章要來給我們介紹的。

一、             生活的盲點

(一)   家庭社會

  1. 家庭

現在很多的家長學歷很高,也看了很多書,也聽了很多專家學者的演講,但他的孩子一樣出很大的紕漏。

說到我自己的家庭,家庭中有父母、妻子、子女。我和我父親的關係中,我父親很以我為榮,更以孫子為榮,對外要解決問題的時候他都要我出去,但以世俗的眼光來看他對我是不好的。比如說我結婚的時候,別人包來的賀禮他收,但餐廳的桌錢卻要我付,其實我爸爸也不是一個看錢那麼重的人,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天下的父母都會覺得我的兒子可以娶更好的媳婦,我的女兒可以嫁更好的女婿,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問題。一路下來我和父親之間的感覺有很多的變化。讀了道德經之後才慢慢清楚其實這是非常棒的組合,因為父親的存在是為了來成就你,給你愈多生活的考驗來成就你。

其次談到婚姻,我和我太太的婚姻,我如初的愛著我太太,可是太太所感覺的不是如我所想的我愛他。經常我沒辦法了解,天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關心他,當他有事情的時候,當然他也知道能夠在旁邊給他支持,跟他分擔的人只有我。我也曾經在一百多人當中脫穎而出選上新好男人,那時候也經歷過很長期的歷練,但是還沒有到達這種境界。我為了突破兩性關係的障礙,經常在棉被裡哭,枕頭不暁得哭濕了多少次,甚至於在老婆面前掉下眼淚。其實以前的我是個大男人,老婆在我眼前哪有講話的餘地?我所有的都為你好,你聽我的準沒錯,你不需要講你的想法或做法一切我都會為你安排好。那些是以前的我。慢慢的我一直發願:我下次再掉眼淚我就輸給太太,一直發願一直輸,整整半年以後,當我老婆指鹿為馬的指著一張白紙說那是黑色的,我說:「老婆啊!謝謝你,我現在才知道這是黑色。」其實他要的只是我的體貼而已,他也不是在乎黑色或白色,從那一刻了解了以後,我們的關係就更上一層樓。可是我們還沒有做到下面的,所以還是有問題。雖然在世俗上我已經從上百名中脫穎而出的新好男人但還是要努力。

其次談到子女,以前我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也看了很多教育子女的書,可是直到孩子(老大)研究所畢業的時候,我才知道我教育子女仍有很一些盲點,這盲點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雖然孩子在學校裡他的功課或品德都受到肯定:在功課方面讀大學時都是第一名研究所時也是數一數二,品德方面也是盡他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做到這樣,我心裡感到有一些欣慰,可是我一樣的有盲點,這盲點後來由於老師的指點才慢慢沒有了。目前的我仍然有一個盲點:譬如天下的父母都會給孩子框框,限制住孩子讓孩子不能海闊天空。講實際點,我兒子本來不想出去的,他想留在台灣,老爸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兒子很貼心以前在台灣的時候,經常一段時間他就會和我講話,把他人生的疑惑提出來和我討論,講完以後他就會把它整理成筆記,貼在牆壁上當作他的座右銘。但是我一樣是有盲點,就是畫框框,還好有老師指點,我兒子現在美國,也很慶幸他現在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我想他將來一定是個非常優秀的科學家,也會如他所願的在美國走他的學術路線,對人類做出貢獻。他目前的老師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老師,嚴格要求他們成為一個科學家,而且注重他們的品德。

目前我的盲點就是難免會杞人憂天,就是會擔心,父母的擔心即使在心裡沒有說出來,仍然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再回過頭來談婚姻,我們在八十章談到要感恩要祝福,以前我跟我太太的關係是我一直認為我是在容忍他,我無論如何我忍受他,容忍他的一切對我的不諒解,讀完八十章之後我改變了一個方式,我接受他而且感恩祝福他。當你懂得感恩以後,你才可能為你自己的生活,為你週遭而去祝福,當然我們的世界跟以前的忍受就會非常的不同。

今天我已經六十歲了才稍微有一點點的體驗,有一些些的改變,以前當選新好男人時跟現在還是有非常的不同。

  1. 社會

     講到社會上的人際關係也一樣,經常在我們環境中,總有人想法、生活方式和我們不一樣,大部分的人都是感覺無奈。因為比較嚴重的人會有一些跟常人不同的習氣讓人難以容忍,絕大部分的人就會覺得無奈。慢慢的我們了解道理以後,這些無奈就會沒有了。在社會上我們大部分的人,人際關係都有一些盲點。

(二)   學者專家

學者專家是專門在研究的人,他們受過很多訓練,在個案方面也處理了很多個案而且也發揮了作用。比如婚姻專家,確實也幫助很多不幸的婚姻,讓他們的生活回到正軌。但是也有婚姻專家,他在學術界有相當的地位也當了大學校長,可是他自己的婚姻不幸福,離婚了。這也就是我們自己有盲點。

 

二、             認清人生的道路

要去除這些生活上的盲點,我們要先認清人生的道路。

(一)   道路是走出來的

   以生活來講:

1.學開車—學開車很簡單一句話就講完了:這是方向盤、這是油門、這是煞車器,這是汽車開動的開關,要開車時用鑰匙啟動開關,手握方向盤,踩油門含煞車,要轉彎時轉動方向盤,這樣一句話就講完了,可是一個司機開車要讓別人坐得很舒服,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他才能表現出是一個非常有技術的司機。

2.婚姻生活或教養子女這些也都不是語言文字所能涵蓋的,我們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專家學者的演講,甚至這些演講者自己,或學者專家儘管你有能力去指導別人而得到那些經驗,但是用在你自己時,還是得從中去體驗。因為別人的問題不一定是你的問題,別人適合的方式,不一定適合你家庭的方式。那些也都不是語言文字,那必須從生活當中有所覺知,你才能有所收穫。

3.以學功夫來說,比如說學太極拳、學唱歌、學藝術等,這些技藝就是父親對兒子,或是老師對最心愛的學生,也都無法去傳承給他。

以前魯哀公有一次在看書時,他的車夫問他在做什麼?他說我在看書,車夫說:你看那些死人的書幹什麼呢?一點用處也沒有!魯哀公很生氣的說:我看書是向古代聖賢學習啊!怎麼說一點用處都沒有呢?車夫說:講做車輪我是天下第一把交椅,是能把車輪做到最好的人,我有這麼好的技術,想教給我的兒子,可是這是教不來的。

     打太極拳也一樣,師父教他打太極拳他必須了解以後才能創新,要不,還是師父的東西,你必須親自去揣摩,而不是用語言文字所能傳承的。所有能用語言文字去傳承的都不是大功夫,都只是小功夫,真正的大功夫是無法用文字語言傳承的。從這裡我們可以認清楚:每一條要成就的道路都是走出來的,非關語言文字。有了語言文字只是用來幫助我們,而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走向圓滿。那必須靠我們慢慢的在信、解、行、正的當中得到。我們讀道德經要相信,相信以後才會心甘情願的去行,因為信了以後才會去了解,了解以後才會去行,行了以後經過漫長的時間,比如婚姻生活、子女教育、或學開車等,都要經過漫長的時間,你才能夠有所體悟。所以不要怨天尤人:為什麼今天的此刻我比不上別人?我們要想想:我們是不是用了時間,用了精神,真正的去體驗,去覺知,否則我們永遠無法掌握到問題的癥結。它是有一個道理存在的,不是語言文字能完全表達的。

(二)   真理的本質

現在我們了解每一樣東西它本來的面目,也就是真理,而真理的本質是什麼呢?

  1. 信言不美

道沒有說什麼,道本來是不能說,但不說無法顯示這個道,所以老子還是講了,老子講了以後,老子要人人從實際的體悟中把諸法的實相,生命的法則,一個字一個字的流露出來,我們聽了以後不見得會喜歡,可是卻句句都是真實的。為什麼不喜歡你們知道嗎?

因為今天要是我們投資,不久賺了錢,有了錢之後,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或者我們努力得到了高學歷,有了高學歷,我們就有了更高的社會地位,有了更高的社會地位我們就擁有了名利,有了名利我們就可以享受人生了。可是老子卻說:不對!不對!當你爬得愈高,你的痛苦指數就愈高!這樣的話大家聽不下去,就如道德經前面幾章說的正言若反一樣:真正的話大家聽不進去,這就是信言不美呀!因為這些話都是跟我們的習性、我們的想法完全不同,所以不喜歡。除非有所省悟有所覺知的人,他才會去接受老子說的這些話。講這些也不是一般學者專家所能講得出來的,今天大家讀道德經是用什麼心情什麼態度去了解它,去深入它,而後得到它真正的內涵?

一般人都喜歡聽到跟自己習性相同的話,例如說:如何穿得更漂亮?生活如何過得更舒適?如何贏得更多人的敬重?老子告訴我們:你得到了所有人的掌聲,卻失去了自我,那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老子很糟糕,通通講人家不喜歡的話,它一直告訴你:即使你擁有全世界,卻失去了自己,你值得嗎?這個真是信言不美信言不美啊!

尤其現在是基督教所謂的「世界末日」,佛教所說的「末法時期」,社會上充滿了邪見邪知邪說,可是到處受歡迎。比如有的說:你來我這裡身體就會好,先是交了二十萬而後又交了五十萬,像這樣的邪教,遍佈全省,到處都有它的門徒弟子,偏偏這些凡夫喜歡這樣。因為有些人年輕時努力賺錢,用盡心機、耗盡體力,等到年紀大了,孩子也成長了,身體開始不行了,這時候他只要聽說哪裡可以用錢解決自己的問題,再多的錢也沒有問題。這些能不能解決它的問題呢?也許可以解決某部分的問題,或許可以解決身體的問題,可是身體的健康是從哪兒而來?是從我們的心而來的,這些教的人,本身自己的家庭問題一蹋糊塗,他怎麼教你呢?所以老子說:信言不美啊!

  1. 善者不辯

行為真正至善的人他不需要辯解,很多人在罵證嚴法師:台灣的救濟都做不完了,你還救濟到外國去!證嚴法師也可以出來解釋一下,但聽不進去的人照常聽不進去,你不去救濟別人,台灣幾十年前也接受過別人的救濟呀!攻擊他的人說:台灣已經有很多窮苦的人家,你不去救濟幹麼去救濟外國人?他們講的也沒錯他講的是有私心,他沒有想到,當他需要別人的時候,別人也一樣在救濟他。證嚴法師講過之後他不會再講這些事,因為再講也無益。他走了極端他是魔性的顯現,他就是走了另外一邊。道是包括陰陽,包括是非,他一定要講非的那一邊,惡的那一邊。

我來講一個故事:在美國有一位年輕人他發生了車禍被送進了醫院,因為要輸血要動手術需要家人簽字,所以醫院要求年輕人通知家屬前來,可是這年輕人說什麼也不願意通知家人的聯絡方法,並且對醫院的人說:你們醫生應該是以救人為要事,現在應該先救人要緊,你們不是都在神前發過誓,要以救人為己志的嗎?(這年輕人很聰明不過他也是走了極端。)醫院裡也有一個醫生很聰明就說:你不通知家人我們也沒辦法。不過我們可以請電視報導有關你的情形,相信你的父母看到報導,一定會前來醫院的。年輕人聽了很無奈只好通知家人來。爸爸來了以後了解事情的始末,簽字然後動手術,等做完手術後,年輕人的父親就開始說:我要告送孩子來醫院的人,我要告醫院…等等。年輕人聽了號啕大哭起來,他說:我不是要你們別通知我的家人來嗎?你們看吧!事情變成這樣!原來孩子的父親是美國有名的律師,專門替人家打可能贏的官司,凡是經他辯護的案子沒有不贏的。他可以把黑的說成白的,他專門蒐集一些所謂科學的證據,來駁倒對方,讓庭長不能不判他贏,什麼叫做科學?今天的是就是明天的非,這就是科學,不在道上。

發生了這一幕,還好這爸爸很有覺知,自此而後他不再做善辯的律師,而且還成立了基金會來救世濟人,這兒子救了他的父親。美國有名的大律師都不是善。好爭辯的行為就不是善,因為真理不需要爭辯的。

我再來說我們的老師:十幾年前我去見老師跟他說我要修行。老師說:你還早的很!我覺得很納悶,照道理說做師父的人有人前來求道是表示對他的景仰和肯定,應該很高興才對,為什麼說我還早的很呢?我以為他沒聽清楚,所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跟他說了三次,都得到一樣的答案。然而老師也不會再多跟我說什麼,道就是如此,不需爭辯。因為說了我也聽不懂。經過這麼多年後我才了解自己真的是還早的很呢!善者不辯,不是語言文字,需要我們的覺知才能明白,這裡我們所講的就是道的本體

  1. 知者不博

    真知不在於廣見多聞

學者專家就是廣見多聞,他們博覽群籍,蒐集很多相關資料做研究、做分析,但真正要做的時候,他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自己都不能受惠,那這是真實的學問嗎?比如說有一個專家他寫了一本書談「放下」,這本書在金石堂列為排行榜前十名,可是卻可以為了幾千元和別人爭得臉紅脖子粗。很多政客要發動戰爭時都會說:上帝是站在我這一邊的,而另外一邊也說:上帝、真理是站在我這一邊的,於是兩邊開戰。

那些學者專家都會講,他有新的發現,他是世界唯一的。可是今天大家都知道,所講的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這些任何的主義都有他的盲點,實施了以後要能夠去覺察,因為語言文字都會落入兩極之中,其實他本來的立意是非常的好。所以要讓每一個人了解:真知不在於廣見多聞。你雖然能夠立書寫出讓世界人類景仰的學說,可是不一定真正能夠立世。真正能夠立世,要讓每一個人要有真知。

知識不在於廣博,假如不求真理我們永遠不能得道。

這個我來說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出去釣魚,他沒注意到氣候的變化,突然天氣變惡劣了,更倒楣的是他的引擎也壞了,他沒有辦法趕快回航,而他帶的水只剩下一口,他旁邊有一望無際的海水,可是海水可以喝嗎?海水喝了只會更渴而已,因為太鹹了,喝了會更慘!求真知就好想這水一樣,只要一口就夠了,那些知識的廣博就好像海水一樣,對你而言是傷害呀!真知的人不一定有廣博的知識,你如果問老師一些事你會發現他可能並不知道,你會覺得奇怪老師已經是得道的人怎麼會有不知道的事呢?這是真的,因為老師知道的是「道」不是「知識」。我們說的那些都只是知識不是道,老師不一定懂。真知的人不一定有廣博的知識,真知的人對道理是真正的知道。真知就像那一口水,我們要的就是那一口水,不是海水。我們平常喝進的就是海水,吃得愈多傷害愈大。要更多的水,問題是沒有那麼多的水。雜學學得很多那都是很膚淺的東西,比如林○○或現在的某位專家,能言善道,他看了很多書,每次演講都大爆滿;可是他賣大悲水,這大悲水能賣嗎?大悲水不是你的能力,這是神的佛的,要分享給世人的,能賣嗎?你是在救苦,你應該歡喜的,像德蕾莎一樣,和窮人在一起,才能體驗他們的窮。他不是,他把眾人的錢拿來蓋更大的演講廳,只有魔才需要很多的弟子,神哪需要?佛哪需要?祂是這樣子分享給每一個人。所以他們那些知識都是非常淺薄,沒有真知。我們要的是真理,要的是那一杯水,而不是一大堆我們不需要的東西。一大堆我們不需要的東西造成了我們的累贅,而且還傷害了我們。這就是老子所告訴我們的:我們要追求真理的本質。

   知道了真理的本質,我們要怎樣去做呢?

三、             修行不二法門

(一)   效法天道:

天道是怎樣呢?道生了天和地又生養了萬物,天地循環自強不息產生了四季,讓人類能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而且幾億年來不曾出錯,天道生養了萬物卻從來也不告訴我們它做了什麼?一切總是在默默當中進行?天道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剛才有人談到和婆婆相處時引發的感想,少補充一句話,你應該要感謝婆婆讓你看到自己,其實不光是婆婆有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自己也都有相同類似的問題,不過是婆婆讓你看見了,才能體會這樣做別人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們經常會聽到老一輩的人,訴說著他以前付出多少、多的辛苦,現在年老力衰了正需要子女的關心的時候,子女卻在忙自己的事業,所以他就會怨天尤人,這也就是不合乎道,當你愈是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就距離你愈遠,例如我的岳母經常的告訴別人「我的孩子有多棒、媳婦有多好」,用這樣的角度看待孩子,從來也沒提起過去付出的辛勞,尤其她是一個後母,大家都知道後母很難為,但她做的很好,不管是洗衣、煮飯、工作都視為理所當然,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起居都是無怨無尤的,不論是否親生的孩子都同等的對待,所以孩子們都非常的孝順,尤其不是親生的那更是孝順,這就是效仿天道,不過岳父就不一樣,他有權因為房子、土地都是在他的名下,是他以前辛苦得來的,他就會怨懟孩子,每一個孩子總有不能讓他滿意的,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孩子反而責怪父親不能體諒現在生活的困難。

(二)不積:

不積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被語言所障礙了,要很踏實去體驗,以前有位老和尚為了說明一個事理,就用這個手去指這個月亮,結果很多人誤會了以為月亮是指他的手,原本只是要藉由手去讓你看到月亮,可是一般人就是停留在那個手上,而不是真正的看見月亮。不積就是不執著於語言文字或者是自己的私見,唯有如此才能看見真正的光明、真正的真理,如「金剛經」上所講:「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道理相通,就如世俗所說「瞎子摸象」的故事,六個人所摸的大象部位不同,就以為大象就是他所瞭解的樣子,並沒有真正進入到真理裡面,因為我們受限於私人的見解而不自覺。

另外不積所指也就是忘記自己對別人的好,剛才效仿天道也提到一些,我們要記得送牛奶的比喝牛奶的健康,一般人都認為要喝牛奶身體才會健康,但老子告訴我們不是如此的,為什麼?要知道生命的價值在於我們被需要,我們被需要但不要一直惦記著,也就是佛家說要做到「三輪體空」,我們為別人所做是本份的、是我們生命的價值,應該存著一種感恩的心,因為有他人的存在才顯現出我們生命的價值,想一想我們在家庭、工作等人際關係當中,是不是經常聽到有人抱怨,我對他那麼好為什麼他反而桶我一刀,假如可以想我對他的好是出自於我的感恩,他會桶我一刀是可能是出於無奈,或者是哪裡還沒有瞭解所以才會這樣做,如果我們能這樣想時,是不是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改變了,前幾天我想要辦提早退休,但是條件上有一點問題,應該是可以克服,就找到一個可以幫忙我的人,他也很盡心盡力的幫我處理,但在處理過程中他告訴我,如果以目前的法令可以怎麼做,對我比較有利,我就告訴他這樣不好,為了多拿一些錢而造成了別人的困擾不好,原本這件事我們相談甚歡,接著他問了一些我所瞭解的事情,我也如實的告訴他,但他對我所講的耿耿於懷有一點不高興,其實我所說的對他也沒有不敬或者負面的意思,因為別人所聽到的都是用他的想法來解讀事情,這是當天所發生的其中一件事,回到家我告訴老婆說:「今天碰到幾件事都讓我覺得很窩囊」,講完我也就沒事了,不過當時我的心裡是有一點不舒服,會覺得自己很倒楣,所以這就是還需要學習「不積」,因為我們做好了還是會面臨別人的誤解,我們要學習忘記,而且理所當然的把別人對我們的好或誤會,要很快的把它忘記,不管是好或不好的我們要很快把它忘記。

(三)不爭:

聖人都是向天道學習的,所以聖人跟任何人也不爭,因為他不爭反而能夠留名,前面我們都讀過了不爭也就沒有怨恨,也是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中國近代歷史上有 國父,他把身家性命都投入了,這樣子的讓我們中國能夠一直延續下來,不被列強所瓜分,革命成功之後,有人要爭總統的位子,他竟然能夠欣然就下台,後來又因為不能沒有他,而又請他回來當總統,這就是不爭,其實世界上只有聖賢的人才能夠做到,我們往往不該爭的也爭,該爭的更會去爭,但是爭的結果呢?家庭破碎了、朋友沒有了,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是由因為爭所產生的糾紛。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張良、范蠡..等,這些人他們都可以做到功成弗居,所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他們為了讓整個民族不要被戰火柔蹂躪,不讓生靈遭受塗炭,挺身而出讓戰火早日停歇,當戰火平熄時他們就隱居,留下一個很好的榜樣給後世,其實國外也有很多類似的人,例如德國的新登堡在戰爭結束之後,大家都跑到馬路上要紀念他,他所開的車子被人群所阻擋了,他就把車子停在路邊,讓遊行的人群通過,其實大家是為他慶賀,他反而退到一旁,老子道德經講了八十一章,這些就是竅門,也就是不居、不爭。

最後我們要如何的去實踐在生活當中呢?

 

四、             實踐於生活中

(一)   道是用來修行的多言無益

我們光是在這裡讀道德經,回到家裡不思考、不用我們的覺知,去想我們的生活、習性、思想,跟我們所讀的道德經哪裡不同,我們永遠不合於道,那些文字只是一個美麗語言而已,只有像張老師一樣經常去看自己,以前哪裡有問題我們才能夠改變自己,假如回家連想都不想,你當然就不會有所行動,因為要有行動之前必須先思考,就是佛家講「聞、思、修」,聞就是聽聞也就是去聽老子、聖賢所講的道理,然後要去不斷的思考,在這裡曾經講過我們要日夜不停的思考,我們在這裡一個禮拜只有用兩個小時讀道德經,我們其他的時間呢?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七天有多少小時?有多少個小時是跟道結合在一起?我們必須去思考這個問題,進而我們才能夠修。

(二)良師益友

修行必須要有良師益友,即使是得道的高僧大德、聖賢也都是需要的,比如黃帝道祖創立了一個道統,讓中華民族能夠淵遠流長,從軒轅黃帝、堯帝、舜帝、禹帝、湯王、文王、周公、老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直到國父,是有一個道脈相承,目前可以讓我們最親近的人就是老師,我們必須經常去瞭解,因為光有語言文字我們是不能去瞭解,這是我自己體驗出來的,你經常跟老師在一起時就會更瞭解道德經上所講的,八十一章所講「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一個智者我們是無法測度他的,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深,這不是用語言文字所能明白的,以前的人想要有師承是必須跟老師住在一起的,日以繼夜受到他的潛移默化,當然現代的人因為工作的關係比較困難,所以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隨時的做「聞、思、修」的功課,不斷的拿道德經出來看而後去思考,不斷的修正我們生活中那些傳承自父母的思想跟習慣,我們才有可能慢慢地走在道上。

(三)勇猛精進

修道難就難在我們都有惰性,昨晚我孫女吵的我都睡不好,今天早上就想不打坐了,跟道祖說請原諒我一下,不是我不願意打坐都怪我孫女要吵我啦!這就是我們都有的那種惰性,我們都會有很多的理由,所以要打坐就會想今天好冷、下雨、好遠..等等理由,讓我們「不能」的最多、最大的原因,這些理由讓我們獲得很短暫的舒服,只有一個人下了很大的決心勇猛精進,那種猛就如餓虎撲狼一般,那麼饑餓的急需捉住那頭狼,因為如果沒有捉到牠就要活不下去,所以牠用盡所有的氣力去捉那頭狼,讓生命得以延續下去,我們就要像這隻餓虎那樣的猛,才有可能改變我們傳承自父母、學校還有這個社會所給予的那些海水,而進入到真知的領域裡面,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像這個老虎還是像一隻小綿羊,看到天空下雨就想不要出門了、明天有朋友要來、兒子或媳婦要回來…等等,又也許是那裡有好吃的、好玩的、誰要過生日,這些都會讓我們感覺到很短時暫的舒服,可是那些都是海水飲用的愈多我們離道就愈遠,讓我們受到環境支配愈深,我們永遠也無法脫離痛苦、煩惱,也就沒辦法走向人生的幸福、圓滿跟自在自得。

 

【引喻】

◎你會打籃球嗎?

1987年的聖誕節前夕,當我正在美國進修資管碩士學位時,有一門課要求我們四個人一組到企業去實際幫他們寫系統,由於同組的另外三個老美對系統開發都沒什麼概念,所以我這位組長只好重責一肩挑起,幾乎是獨立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終於拖到了結案,廠商及老師對我們的(其實是我的)系統都相當滿意。

第二天我滿懷希望的跑去看成績,結果竟然是一個 B,更氣人的是,另外那三個老美拿的都是 A 我懊惱極了,趕快跑去找老師。『老師,為什麼其他人都是 A,只有我是 B?』 『噢!那是因為你的組員認為你對這個小組沒什麼貢獻!』 『老師,你該知道那個系統幾乎是我一個人弄出來的,是吧!』 『哦!是啊!但他都是這麼說的,所以...… 『說起貢獻,你知道Bryan每次我叫他來開會,他都推三阻四,不願意參與嗎?』 『對呀!但是他說那是因為你每次開會都不聽他的,所以覺得沒有必要再開什麼會了!』 『那Jeff呢?他每次寫的程式幾乎都不能用,都虧我幫他改寫!』 『是啊!就是這樣讓他覺得不被尊重,就越來越不喜歡參與,他認為你應該為這件事負主要責任!』 『那撇開這兩個不談,Mimi呢?她除了晚上幫我們叫Pizza外,幾乎什麼都沒做,為什麼她也拿A?』 Mimi啊!BryanJeff覺得她對於挽救貴組陷於分崩離析有絕大的貢獻,所以得A!』 『親愛的老師!你該不是有種族歧視吧?』 『噢!可憐的孩子,你會打籃球嗎?』 這事到底干籃球什麼事?這麼說吧,任何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大學生,對於競爭大約都不會陌生。大考、小考、一路到聯考,能夠順利進到大學的,大概都算得上是競爭中的勝利者。但是不幸的是,聯考的競爭比較像是打棒球,而不是打籃球。你瞧,如果你當一個外野手,球飛過來了,你只能靠自己去接住它,別的隊員跑過來,不但幫不上忙,還可能因而妨礙了你的接球。聯考也是這樣的一場個人秀,無論你的親朋好友、老師同學有多麼的想幫你,你最後還是得自己一個人進考場,自己為自己的未來奮鬥。

但是出了聯考大門,你會發現這類個人秀型的競爭是很少見的。不論你是工程師、經理人或是特殊教育的老師,你的成就必須仰賴別人跟你的合作。就像是一個籃球球員那樣,任何的得分都必須靠隊員之間縝密的配合。好的籃球球員如Jordan,除了他精湛的球技之,更重要的是他與隊員間良好的默契,以及樂於與隊員共同追求卓越的精神。 時間過得好快,一轉眼就已經過了十年的時間,回顧我學習的歷程,我發覺在那天上午,我的老師給了我一份甚至比碩士學位更寶貴的聖誕節禮物。

他讓我瞭解到狹隘的抱著「你贏就是我輸」甚至「只取不予」的生活態度,雖然有時會佔到一些小便宜,但是最後卻只會造成自己悲慘的下場。不論我的目標是升官、發財、還是單純地享受工作樂趣,我都需要團隊的合作才能達到目標。今天的我,每一天的工作都需要上級的提攜、同事伙伴的幫助,以及系上同學的大力配合,感謝上帝,從那天開始我就再也沒有那麼輕忽地就搞砸過自己的團隊。 記得在我高中的時候,父親常常告訴我:『人生就像是一局橋牌,能夠把一手爛牌打到最好,就是成功。』他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在這裡,我想要說的是有時候人生也像是一張牌,不論你是一張黑桃老K還是紅心小三,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一組同花順裡面。』一個人無論多麼能幹、聰明,多麼的努力,只要他不能或是不願意與團體一起合作,日後絕不會有什麼大成就。

◎女兒不愛白馬王子

yellowbird(台北市)

 

「你女兒好可愛喔!以後一定是個又高又俏的大美女!」女兒小的時候,帶她出門,我總是相當得意,無論出席什麼場合,她可愛的模樣,乖巧伶俐的個性,真是讓我們好不風光。

當時,我和內人還為這唯一寶貝女兒,構想了一個女強人的生涯藍圖,不時幻想未來她將迷倒眾生,又能縱橫職場的樣子,最後從眾追求者中,挑出一位白馬王子,過著幸福美滿的一生。

時間過得很快,我家的寶貝女兒今年已經二十三歲了,她果然如預期中的美麗大方,也在自己所學領域中不斷求上進,一切似乎就要如過去我們預測般美好時,她卻選了一位「矮王子」,雖然還不到婚嫁階段,但卻讓我相當的憂心及焦慮,為此我和女兒不只一次發生衝突。

幾次衝突之後,我和女兒間相當有默契,不再提起這件事情,我相信只要不承認這件事,那麼事情就會不存在。兩年多來,女兒也不曾在家中提到任何有關感情的事情,但卻多了很多無奈的情緒,愈來愈不主動說話,也很少告訴我們,她生活的近況。

我知道自己離女兒的心愈來愈遠,卻又不想接受「女兒和一個很矮的男生交往」的事實,每當想起這件惱人的事情,就讓我輾轉難眠,然而最近不斷出現的一個夢,卻讓我有了新的體會。

夢的內容是我年輕的時候,第一次帶內人回家和爸媽吃飯的場景,我們都相當緊張,媽媽忙進忙出的準備菜飯招待,我隨著媽媽一同張羅晚飯,最後我發現爸爸獨自一人,站在後門外抽著菸,我鼓起勇氣走向前,說了聲:「爸,準備吃飯了,那是我女朋友。」一句話還沒說完,爸爸馬上開口:「你叔叔剛打電話來,有事,我晚上不在家吃了。」

才說完,轉身踩熄菸蒂離開。而我感到一陣腦袋空白,驚醒在夜裡。

早在二十五年前,父親就已經接納我的另一半,但我卻沒有記取教訓,把同樣的痛苦,轉移到了女兒身上。

希望女兒能成為一個有能力、美麗大方的人,然後找個英俊挺拔的才子一起過一生,這是我想出來的人生?還是女兒要的呢?

2006/04/04聯合報】

學員分享【心得】

第一則:

感恩林先生在課程中提起在學習中如果沒有提昇對家庭歡喜,對周遭同事朋友人際關係溝通能力提升,要循序漸進才會有思考把事情圓滿地步。

我小女兒兩週前的一場誤會,事後在課堂中提出向林先生討教,事後自己覺得後悔。不該一語道出自私的愛,這種直接的方式讓女兒也無法接受,雖然做母親的善意,是怕他步入社會上的卡奴一族,因女兒年齡25歲也涉世未深,我急切想讓女兒養成責任感與榮譽心,才如此直接糾正女兒,資料外洩會造成麻煩。唉真如老子所言:信言不美啊!自從學到道德經以後,知道事情要圓滿就必須用心接受。我主動拿起電話給女兒,向他討教電腦的問題,女兒顯得很高興,很認真的幫我解決問題。時間讓我釋懷,也讓我女兒解開誤會,我在這段時間求道祖賜靈性給女兒。隔天女兒打電話來說明,他已經按媽咪的意思把那帳號取消了。當時我感到莫名的歡喜,感恩修行,學習不爭。

孫鑀瑄20060401

第二則:

今年公司工會改選工會代表,我被分配工作其中一項就是分配紀念品等,而我們工會理事長說:一定要謹慎發不然最後結算會有差距,我和另外一位工作夥伴負責這件工作,最後剩下的紀念品和一個牛皮紙袋放在一起。會議結束後整理資料時秘書找不到那包牛皮紙袋資料,在這期間夥伴小姐將那紀念品袋中的分類抽出,我就幫忙收一些東西,剛好秘書找不到資料待,就問婐收紀念品時把資料收收到哪而去了?我心裡一急就說:是那位小姐抽出來分放的。回家後我就覺得心裡很不安,一直想我是不是做錯了?第二天上班時,我就去找那位小姐說:昨天我說錯話了,我並不是說東西是你拿的,別誤會。他說他沒想那麼多,叫我別介意,別想太多。但是我深深感覺到:讀道德經以後就會不自覺省思自己所言所行有所差矣。

(陳冠霞20060401

第三則:

讀八十一章給我最大的省思:就是煩惱皆因有我。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與愈多」為了舉例說明這兩句話,我看了李家同先生的『第二十一頁』這本書,書中所敘述的每個主人翁,都是服務別人、服務社會的人,例如德雷莎例如教授,例如大江中的修道士,他們的生命讓我覺得充滿光輝。他們的生命中只有別人,沒有自己,所以也就沒有我們常人的一些小煩惱。只是想到自己和這些聖賢相較,實在是差之千里很難跨越。只能在平常生活中慢慢實踐:多服務別人,不要把自己擺在第一位,縮小自己。如果能縮小自己,多為他人著想,那麼很多的忌妒、比較、埋怨之心,都能淡化,人也就沒那麼多煩惱了。

   在教育上我有一個省思:今日教育的主流強調馬斯洛的『實現自我』,因此很注重個人主義,強調個別差異,這原本立意很好,讓大家不要忽視弱勢族群的學習權,但過分強調自我實現,又沒有將生命的價值釐清,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在於追逐權位和利益,於是每個人發揮潛能的目標在於力爭上游求取更高的名位,謀求更多的利益,因此社會就生病了。人們變得寡廉鮮恥,失去公義、失去寬容、失去愛。其實要找回台灣人民生存的價值,生命的定位,才能找回他們的心。我覺得大家的心都失落了。包括自己,所以才會在這裡找尋。從小也是接受這種觀念:努力讀書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賺錢才能過好日子。所以目前讀道德經對自己而言,有些振撼,彷彿將自小所受的觀念敲破一樣,有些痛、有些抗拒,因為這些東西和世俗的追求太背道而馳了,要放棄四十多年來的努力,做一個全力奉獻他人,自己一無所又有的人,實在還做不出來。但是開始努力做一個為人服務的人,應該是一個好的起步,希望量愈來愈大。

(玉卿20060401

第四則: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總是對他們噓寒問暖,把他們侍候得好好的,吃的魚沒有刺、肉沒有骨頭、水果沒有種子,就是捨不得他們吃苦,我先生總是認為我太寵小孩了,或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剝奪了孩子們探索世界的機會。在職場上也很努力的表現自己的才能,當自己受到老闆的賞識,客戶的肯定,同事的重視時,心裡不免有些得意,但或許在無形中搶了別人的風頭而不自知。

以前要是有人問我的專長或才能是什麼?我總是開玩笑的回答:「我只有德,因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而今越來越佩服古人的睿智,因為當一個女人自認為沒有任何才能時,她才會心甘情願的在家相夫教子,她才會守柔、謙卑、處下、退讓,才願遵守三從四德,也才能成就一個家庭。而現代的女人,大多才華洋溢,聰明過人,經濟又獨立,不需要靠男人,相對的就不願意退讓處下,不願包容對方,因此也造成了兩性間衝突,和社會的不和諧。或許從上面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有所醒悟,在我們身邊的每個人,不管他是紅心三還是黑桃K,唯有真心的接納他們,我們才有機會變成一組同花順。

(淑珍 206.4.4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不積章第八十一
    全站熱搜

    ab95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