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匠章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主講者:林保憲 老師

【章旨】:

治民之道,應引導人民自治,使出於本心自發守份,人民自會見善思齊,即是老子的「無為而治」,希望人民能明體而達用。因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反而是治道之下下者。                   

【淺釋】:

讀本章之前應先了解死亡到底是什麼,可分成兩大項說明:

  • 死亡讓人改變一切:有一本書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內容是談論一個人當你面臨死亡的時候,當你知道生命剩下多少時間(五年、一個月),你就會很嚴肅的面對死亡,如果你沒有這個觀念時,就會做荒唐的事,去浪費時間、精力的事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過日子,當明白死亡在即,想到你要去面對親情、面對人生所有的一切,因此有了這本書,作者原ㄧ位很有名的社會學教授,當他面臨死亡的時候,他去思考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這是真實的故事,所以死亡是對一個人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當你了解了死亡整個人生觀和作法都會改變。一個人每天最好準備好,我明天就可能不存在了,而不去輕諾別人,並且積極的去面對每一天。
  • 死亡是上帝所賜予最好的禮物:大部分的人都體驗不出假如沒有死亡,世界會如何?再好吃、好看的東西,也沒有意義,一朵花永不凋謝,人們就不會想珍惜它,那就是塑膠花,因為死亡才顯現出它的可貴。那為什麼有些人不能享受上帝給我們的禮物呢?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 恐懼死亡的人:絕大多數的人都怕死,談死亡或許有人不能想像,那麼先假設現在就要你收拾行囊去非洲住,那裡已為你準備了一切生活必需品,你會毅然的去嗎?大多數的人不會去。因為這裡有親情、有太多人間的溫暖,你捨不得放下。更別說要你接受死亡。死亡代表一切結束,一個人經營了一生、用心血付出所有的東西,死亡就代表沒有了,所以害怕死亡。假使你害怕死亡你就不能過著充實的一天,也就是禪宗所言:「活在當下」,因為你活在恐懼中,因為你有過去、有未來,不斷的用現在去想著過去,計劃著未來,怎麼可能活在當下,或者因為不曉得明天會發生什麼事,而去恐懼,就不能享受現在。

要如何不害怕死亡?就是你把握住當下每一個最豐富、最踏實的現在,因此你能享受這個最好的禮物。

第二種  生存受壓迫的人:一個人怎麼做都過不下去,吃不飽、穿不暖,活的很痛苦,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一個市井小民最簡單的需求,就是對上要能夠養父母、對下能夠養子女,如果連這一點都不能做到,即使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力量都無法生存時,這樣的人會如何呢?看看社會上吧!善良的人就會選擇自殺、稍微有個性的就會去偷、去搶。假如一個執政者已經迫害他的人民到生存不下去了,人民怎會不起來反抗呢?老子告訴我們抗爭的重點,在領導者不懂的人民真正的需求,人民之所以為國家努力,是為了能有一個祥和、幸福的人生,社會也才能祥和。如果不懂得,就如一個木匠,他有經驗因此不會受傷,假如一個沒有經驗的人去做,那就會傷到自己,就無法享受到最好的禮物。

最後老子要告訴我們什麼?有一個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歷史就是人類不斷的重複錯誤,在時代的巨輪中學不到歷史的教訓,這就是歷史。人類不斷的重蹈覆轍錯誤,對自封為最有智慧、萬物之靈的人類,似有那麼一點譏諷,人類不是沒有頭腦,相反的,人類的頭腦非常好,尤其是近100年,人類科技發展最急速的時代,反而讓人類向下沉淪、毀滅的更快,這是很可悲的。為什麼?老子告訴我們,世界上之所以不斷的在重複戰爭和欺壓的事情,就是因為大部分的人認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握著正義的寶劍,去壓迫其他的人。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在『最好的安排』的故事中,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很淺視的,看到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被冤枉了,卻看不見這個年輕人即將面臨的大災難,什麼是人生的真相?這一章就是告訴我們怎樣去了解這個道理。

那就是因果的存在,殺人的一定會被人所殺,如果我們一直在是非、善惡這兩極中輪迴,我們就永遠不能超越,就會不停的想要選擇對我們好的,或者是逃避壞的,在這之中我們就會產生煩惱,也就不能活在當下。比如今天有人進門就罵你一頓,你心中可能就會犯嘀咕,我怎麼那麼倒楣呀!,或是更糟的會去問:你說什麼我怎麼聽不懂?妳今天是吃錯藥了嗎?,這些反應就是不能接受。

如果是接受就會不一樣了,這是今天我最好的補藥了,罵我是在替我消業,就是所有的汙染不斷的向你丟去,你沒有接受到,那些反而轉化成為你的糧食,老子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如何超越這些。

今天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施法者,如果在社會上就會面臨人際關係、在家庭就有兩性關係、和子女的關係,我們是否能真正不去當一名施法者呢?比如在『騎車環島』這位父親對他的孩子在相處上,能夠不去決定孩子的未來,而是怎麼的給孩子,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支持,這就是超越兩極,不替孩子去判斷、選擇,讓孩子在寬廣的草原上成長茁壯,這就是老子在這章要告訴我們的重點。                  

【引喻】:

一代名臣張居正的故事----請參考【台電同心園地101期】

啟示:張居正對國家有非常大的功勞,是皇帝的老師又受到太后的敬重,因此也有非常多人巴結他,當一個人在權位最高的時候,就很容易迷失,就會認為自己是神,但畢竟仍是凡夫,還是活在兩極之中,當一個人有了權勢之後又不懂得謙虛,就會做出很多的錯事,他不是讀聖賢書嗎?不是替國家做了很多事嗎?為什麼到最後被抄家?即使是讀聖賢書都做不好,那就是不瞭解人生真相,權勢愈高就應該更謙虛。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故事

啟示:武則天的故事大概是ㄧ位原本很純樸的女子,因為被選進宮中,受到皇帝寵愛後遭其他人忌妒,甚至於想傷害他的生命,在幾番波折和痛苦後才生存下來,這樣的人在掌權之後就全忘記以前受苦的日子,對國家朝政都看他一個人的喜怒,而任意操縱,比如:以前民進黨還未掌權時,每一個人都是正義之師,而確實國民黨因掌權太久而腐爛,所有的老百姓都期待,有一個能使國家更好的人來領導,但看看現在陳水扁才執政6年,卻做的比國民黨更差,你說陳水扁不好嗎?以前他在鄉下還是孩子的時候,他是如何的爬上來的,他在台大唸書的時候,大家都出去玩了,只有他一個人在讀書,這麼用功的年青人,不容易呀!不是每一個人做得到。當有了權勢以後讓一個人開始腐化,那就是他沒有了解讀法律、科學,任何的知識都解決不了社會問題,一個文明的國家最優秀的人才都是讀人文科學的,而不是當醫生、律師、做科學家..等,文明的社會是研究如何治國、平天下。

拿婆媳關係來說,當媳婦的時候都很可憐,可是當媳婦熬成婆時,還不是一樣嗎?假如一個人不了解人生的真相,當有了權勢以後就會走向死亡。

 

最好的安排

北歐一座教堂裡,有一尊耶穌被釘十字的架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為有求必應,因此專程前到這裡祈禱,膜拜的人特別多,幾乎可以用門庭若市來形容。教堂裡有位看門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穌每天要應付這麼多人的要求,覺得於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擔耶穌的辛苦。

有一天他祈禱時,向耶穌表明這份心願。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為你看門,你上來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一句話。」這位先生覺得,這個要求簡單。於是耶穌下來,看門的先生上去,像耶穌被釘十字架般地伸張雙臂,本來苦像就雕刻得就和真人差不多,所以來膜拜的群眾不疑有他,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約定,靜默不語,聆聽信友的心聲。

來往的人潮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他都強忍下來而沒有說話,因為他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手邊的錢便離去。他看在眼裡,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著不能說。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他祈禱耶穌能幫助它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裏面全是錢。窮人高興得不得了,耶穌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

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看在眼裏,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他仍然憋著不能說。

接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到,他是來祈求耶穌降福他平安。正當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錢,年輕人不明究理,兩人吵了起來。這個時候,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終於忍不住,遂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穌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

偽裝成看門的耶穌出現,指著十字架上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了。」

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

耶穌說:「你懂得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用來揮霍,可是對那窮人,卻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這是一個聽起來像笑話的寓言故事,卻透露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但事與願違,使我們意不能平。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但是,我願認真活在當下。

送給你們一段馬斯洛說過的話: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認真活在當下。

-------摘自能仁出版社「繁華落盡見真淳」------

騎車環島 一個父親送給兒子的畢業禮物

【盧蘇偉(桃園讀者)】

今年六月,我的孩子蘇士從小學畢業了。

我問孩子想要什麼禮物?他告訴我,他想徒步拜訪台灣的所有鄉鎮。

我找了一些資料,要走完三一九個鄉鎮,恐怕要幾個月以上,蘇士他立即想到,他可以騎單車啊!

我決定送他這份特別的小學畢業禮物,與他同行。讓我擔心的,不是他的年紀,而是天氣。

那時中南部正因超大豪雨而淹水,而且鋒面逐漸在北移,所有的親友都為我們擔心。

蘇士說,要帶著毅力和勇氣出發,雨在我們出發後一個小時開始下的。穿著雨衣的父子在大風雨裡挺進,我們騎到關渡橋時,蘇士嚴重摔車,我還來不及關心他的傷勢,他就安慰我說:「爸爸!一切都會是上帝最好的安排!」接著,換我摔車。

我原本以為,這趟行程「只是」一個父親陪著十三歲的孩子騎單車環島「而已」。

長期在法院輔導孩子的經驗,我堅信每個孩子都有無限潛能,只是有些孩子,無法從父母及師長的身上得到展現的機會而已。

一趟環島,他學會了自我管理,也懂得珍惜、感恩別人的付出及關心。

上了國中的他對自己充滿信心,主動參與活動及準備自己的功課,媽媽覺得他突然間長大了。 環島之旅,我們花了九天就完成了;但在父子的心裡,這段旅程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將永遠懷念這段難得的經驗。

蘇士上國中後,我們全家每天都在十點鐘之前就寢。這不是什麼成就,但我們希望孩子睡得飽飽的,有精神應付學習壓力。周一到周五全力學習;周六、周日全家到礁溪小屋度假。

我們一家三口都有共識,生命不能只是工作或成績,我們希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共有更多愛和成功的存款,豐富我們彼此的生命。

在騎車的路上,蘇士曾經問我,為什麼這麼支持他?我只有一個理由,因為愛他。

------摘自【2005/10/26 聯合報】-----

一、本章用死亡(殺人的一定會被人所殺)也就是禍福相依,當你認為這是你爭取來的福報時,最後卻變成你災禍的開始,世間的每一件事,就如太陽是不可能永遠不下山的,它總是要與月亮輪流才有日夜,一個自滿、自傲的人,就是走向死亡。

二、社會上充滿了沒有靈魂只有軀殼的人,為什麼?因為不了解生命的意義在那裡,所以每日糟蹋生命、浪費生命。那麼他的靈魂被誰奪走了?這生命是一個共同體,我們都有責任,老子告訴我們一切都有因果,行善必有善報,比如我們用暴力行為養育小孩,將來他就會用暴力對待你,對待其他的人,對孩子沒有用心去付出,只是給予他身體上、物質上的需要,而沒有在靈魂上灌溉他,將來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我們生了他,我們是不是老子說的施法者,這些所有的果也就是多數人造的業,不用埋怨老天對我不公平,沒想到世間這麼大,卻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能力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反省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反而去怨天尤人,所以本章老子在本章不斷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省思與心得】:

~~對於本章的最後一句 --- 夫代大匠斲者 希有不傷其手矣~~

有一感觸 想與各位伙伴分享:

當父母的總是想著如何給孩子最好的照顧,如何保護他們免於受傷害,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就用愛的保護傘去遮住了孩子的一片天。

從自己帶兩個小孩的經驗讓我有些省思,兩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所以我們對他們有些要求也不一樣,結果表現出來的差異很大。

品儒因為是第一個孩子,所以我們就照書養,根據一些前輩的經驗說法 把老大教好老二自然就會跟著學好,經過我們的努力,果然品儒就比較獨立,可以自己照料自己的事情,應變能力也比較強,讓我們甚感欣慰。

至於暐傑呢,總是糊里糊塗的,常常忘東忘西,又加上他心地善良不懂得拒絕同學的要求,所以就狀況百出,經常被老師處罰,身為母親的我總是想盡量幫他,希望能讓少受一些傷害,結果反而使他到現在還沒有開竅。

現在反省起來,只能怪自己智慧不夠,不懂得『放手』才是真正愛他的道理,所以我要試著把這愛心傘收起來,因為過多的保護反而剝奪了他學習失敗的機會。 我不想再當孩子的『大匠』了。

        ----讀書會學員 淑珍 2005.12.30.-----

~~對於本章~~

省思:不管是工作的領導方面或從事教育工作方面,深切體認應以道德之啟發,來建立社會之價值觀。若以嚴刑峻罰來規範人,則當人不再怕這個刑罰時,它就以為可以為所欲為了。譬若她知道殺人償命,所以他認為我可以殺人,大不了一命抵一命嘛!如果他不知道生命真正的價值是什麼,只是為了規避被罰而不知道行為的真正價值在哪裡,那他就不可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所以只有引導出發自內心的善良道德和發自內心的良知良能來建立的行為準則,才是真正合於道的。

心得:人生是禍福相倚的,今天遇到的每件事都是我們以前所做的事的結果。此刻和以前或未來都是息息相關的。人生中的事,一切都是冥冥中自有安排的,今天的禍也許是播種明日之福的種子,所以不如意也不需太在意;今天的福,也許就是明日之禍的根源,所以一切隨緣自然。

----讀書會學員 玉卿2006/1/6----

~~對於本章~~

好的雕刻師傅見到難得的木材,會謹慎小心的觀察,不會輕易下刀,因為只有了解它的本性,順著材質的特性去發揮,才能創造出天人合一的藝術品,如果不假思索就任意的揮舞雕刻刀,對這木材造成傷害後就不可彌補了。

身為父母常常忘記尊重孩子的選擇,總認為自己的決定一定是對的,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意見,用自認為好的職業(有出息)替他們決定志願,例如:當醫生、會計師、科學家等,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會選擇花時間陪伴孩子,用心去引導、支持他做的決定,即使是立志當一名農夫,只要確知是孩子願意承擔的,因為在生命的道路上所做的任何選擇,其實只有孩子自己能承擔。

----讀書會學員 淑鈴 2005.12.30.-----

不要用自己的優點,去看待別人的缺點,類似當政者,用酷刑憑自己的好惡,而枉殺百姓。

福、善、禍、惡自有安排,順乎天理反而因果能昭彰、毫厘不爽。

----讀書會學員 蕙芬 2005.12.24.-----

從磨練中學習成長,過多的關懷讓人沒進取心。

愈得志、有權勢者應更謙卑,否則會因掌權而自殘。

----讀書會學員 佩春 2005.12.24.-----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匠章第七十四
    全站熱搜

    ab95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