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體 用 章 第 二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矣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矣 。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傾 , 聲 音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焉 而 不 辭,

生 而 不 有 , 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弗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講師:林保憲

【淺釋】                                        

壹、前言

1.第一章  總綱

總綱領,整部經典的架構。道德經是形而上的學問,與一般的學問不同,所以把道德經全部有概略的認識,才回頭來讀第一章。

2.第二章  思考的方式(打破成見、超越自我)

思考的方式,是全部經典的重要命脈。為什麼聯合國文教組織票選出來,道德經為人類最偉大的一部書籍。他的思惟與其他聖賢有什麼不同,在這章裡,如果我們掌握住了,也就可是可以進入老子世界的堂奧。

3.概述:

1)兩極相對中,人類為它所苦(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矣)。我們生活在兩極的相對時空中,如果不能了解這一點,我們一生將在那裡選擇分別,付出心血甚至珍貴的生命代價,而為它所苦。

2)了解諸法的實相(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世人都想擁有,認為難的才是大事,選擇長的賤視短的等,而就這樣的讓我們生活在恐懼中,世人不知道擁有後回到無,這樣才能生生不息,不知道所有的大事都是小事點滴而成的,我們要長的,不都是由短連接而成,為何以需要去執著?

3)靈性提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了解我們所處相對空間,及諸法的實相後,如果不能對靈性中有所提升,也就失去了讀經典的意義。老子告訴我們,靈性的提升在於生活當中,不斷的覺知,發揮內在的潛力。

4)發揮神性(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每天的去覺知,並發揮內在無限的能力時,很自然的,在沒有預期之下,天人合一,發揮人類最珍貴的神性。

貳、人生的悲苦

一、 來去匆匆(無法停留)

人生的悲苦分成兩點來說明,第一點就是來去匆匆?第二點我們引用了佛家所講的人生的苦。這個來去匆匆呀,好像似乎我們感覺被一個無形的手這麼一直推一直推,推下去,從嬰兒爾後求學,由國中到高中,這麼一直下來,然後你畢業了以後,就馬上要去工作是不是?有了工作以後,父母就催著你要結婚成家,這樣子啊!你就身不由己的結婚成家了,又有了孩子而後孩子長大,如此的這麼不斷的在輪迴,我們這個時候已經年老體衰了。就好像海浪一樣一波接一波沒有辦法,沒有辦法讓這個時間短暫的停留下來。你來看看從嬰兒的時候,每個父母都期待他的孩子快快長大,用任何的方法或者是各種的刺激,不論是在精神方面的、在身體或是知識方面,都希望孩子趕快的成長,是這樣子啊 !天下的父母當孩子生出來的時候,非常的喜悅,然後就做好了一切的準備,怎麼樣讓他快快長大,長大了以後,這個孩子開始呀他就嘗試到生命的苦了,苦什麼呢?

在國小的時候,現在的國小就要開始讀英文了,以前國中才要讀英文,現在國小就要讀英文了,假如你不會字母那你就慘了,你就會覺得你好像不是這個環境的人。以前上國中的時候,全國中的同學,只有一個人不會ABC,那種感覺非當事者所能體會!現在已經到國小了。這個國小呢,書包有的已經不能用背了,現代的孩子好像體力不是那麼好,比以前我們那個時候,大部分的同學沒有鞋子穿,現在的孩子都是穿那些名牌,可是就是沒有體力,必須用那個手提袋來拉,現在的孩子你看看就是這樣子啊!

好難得的六年過去了,到了國中,國中啊是最辛苦的日子,淑珍現在就可以知道,以前國小雖然督促孩子,經常都很晚睡覺,可是到了國中以後,那好像不是人的生活一樣,到二年級時那更慘,挑燈夜戰,一天睡五個小時,甚至三個小時都有,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孩子,一個國中生要過的日子。

到了高中的時候,那就好一點,因為他可以選組,不過還是很辛苦,怎麼講很辛苦呢?像我以前老大,高一的時候是成功高中全校第三名,可是高二的時候讀了物理跟微積分,他就是不及格,補習也一樣30幾分40幾分,那非常的挫折啊!挫折到什麼程度呢?考聯考的時候呀,我都不知道以為他關起房門在用功,誰知道房間裡面是看武俠小說、看漫畫,我們還一直認為他是讓父母非常放心,是這麼的用功,結果考出來當場就是什麼國文、生物、三民主義都是在低標以下,這都是很容易可以拿分數的,只要你肯花時間就可以拿分數的,結果在低標以下,考得很離譜這是高中生活。

那大學呢?大學很多人都是在混的嘛!那真正讀書的人呢?在美國呢那就完全不同,那是一生事業的基礎,就是學識的基礎,這是在大學裡邊。

以前的人讀完大學就沒事了,現在不行啊!以為讀了大學,好好的讀,大學以後你就輕鬆了,沒想到很多的人讀出來之後沒頭路,只好再去讀研究所,這個研究所以後,還要再努力去讀博士,博士出來找不到工作的很多,一大堆,我們不要講找不到工作的,現在博士畢業後你已經30幾歲了是不是?在還沒有畢業以前就趕快去找工作,怕被別人佔去了,你就沒有工作機會了。有了工作以後啊,大家為了有更好的表現,或是更優渥的薪水,那就是拼死拼活;現在更有電子新貴,他們公司就是一天工作12小時,或者是12小時以上。不曉得人是為了工作而活嗎?人生的意義是為了工作嗎?

以前我們看這個農莊生活,那個教授就一直告訴我們,我們人不是為了工作而來的,我們人是為了享受生命而來的,一天只做四小時就可以了,星期六星期日放假,其他每天下午就應該看看書報,聽聽音樂,做一些生活的調劑,讓我們生命更有意義。

我們現代的人,工作就是這麼辛苦,在剛開始工作時,家人也就催著要趕快的結婚了,工作這麼忙碌,也沒有時間好好的談戀愛,很多人就這樣沒有時間,把這個青春給耽誤了,就是找到了對象,也是匆匆忙忙的為了結婚而結婚,結果結婚了以後發覺怎麼是這個樣子,所以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要結婚,就算結婚也不要生孩子,省得麻煩,上帝召見的時候也沒有牽掛。

我們現在講正常的情形,有了孩子以後呢?慢慢的又從剛才的嬰兒至老死的人生輪迴又開始了,當你的孩子有了孩子以後,當爺爺的你已經垂垂老矣,年紀有了,沒有體力了,已經時不我與了。

二、 人生八苦(佛教)

第二點要來講人生的苦,這是佛家講的,人生真是苦啊!生老病死,生的時候不是我所選擇的,假如我要的媽媽,我一定選像淑珍那麼的體貼,像張老師或者是淑鈴那麼有行政能力的,把你們各方面好的集合在一人身上,我就選那一個人,將來我就是一個巨人,生的時候由不得我來選擇,老的時候你也沒有辦法不老,現在科學發達也沒什麼藥來抗老,說我不老。生病呢?這麼忙碌怎麼會不生病呢?是不是?老了病了人就會死,但是人死不一定老了病了才死,年輕也會死,小孩子也會死,這一些都由不得我們,所以苦啊!還有我們要的東西呢,比如愛情,比如我們的孝子賢孫,或者是良田百畝,美妾如雲,想要的可是偏偏就沒有,求不得而天天在那邊想,苦啊!還有我們所愛的人,我們的孩子,偏偏就不在我們身邊,尤其像我們這個年紀大了以後呀,希望孩子在我們身邊,起碼有一個依靠,可是他為了生活又不能留在你身邊,人生真是苦。像我老爸,經常希望要有孩子的電話,接了一個電話以後,他的話呢老是一直重複、一直重複,他沒講你就可以背給他聽了,可是你又不能不聽,那是寂寞啊!可是我們沒有辦法在他旁邊去陪伴他,也就是一個身為父母的人或是子女的人的那種遺憾,他也苦啊!再來不喜歡的人,世間就有一些明明他也不是什麼壞人,心地也很善良,可是就是長了鬥雞眼,看了就不對,不知怎麼樣吃錯了藥,不對眼可是又不能不在一起,苦啊!佛教啊!假如你要入門,要入佛教的門,假如你不知道這些苦,你沒有辦法入佛教這個門,因為佛教就是告訴你要怎樣的離開這些苦,而得到你想要的永恆的快樂,這是佛教說法,那至於老子呢?我們再來看下邊第三個單元。

參、生命的實相

一、 生活在兩極相對中

1.人生的悲苦從何而來

前面談人生來去匆匆,我們生活在時間的巨輪之下,絲毫都無法停留,在每個階段,不管求學、工作乃至於成家,都好像永遠不可能到達的目標。因為我們生活裡有很多是善惡...,稍不慎即會受到傷痛,甚至於一無所有,所以緊張、憂慮、恐懼中,而感到人生無奈與悲苦,佛教更指出人生苦海無邊,所有的功名都是幻相,唯有精進了脫生死才能脫離苦海。但是老子不認為,他從不同的角度,看人生的苦與樂。他認為苦與樂,每人感受不同,所謂的苦與樂是每個人自己的認知、自己的執著、是自己找來的。為什麼我們要苦苦的把自己困在侷限中,讓自己失去自我。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老子認為人生本來就是這麼的美好,佛教也說人生難得,從小至大、從嬰兒至老年,為何我們一生努力到最後還覺得遺憾呢?是因為我們認知上出了問題,老子認為我們所有的悲苦都是因為成見而來,所以現在老子開始要告訴我們成見在那裡,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從美善談起,這個美善不就是我們人生活著的意義?!美善讓我們的人生更多采多姿、更亮麗,假如沒有美善那人生不就變為黑白的,那活著還有意義嗎?我們不是要追求美的世界、追求善的生活品質,讓生命更有意義。那美善為何出了問題呢?老子認為就是在「皆知」,比如當人們認為名牌就是我們生命的價值時,讓所有的人都去追逐。當有人認為模特兒只要有著亮麗的外表,就可以有很好的投資報酬率時,讓大家都很嚮往,或者是成為異性者所追逐的目標時,這個認知就出了問題。首先這個美善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要認清楚,當我們界定了美善是什麼,就失去了原本美善的那種活潑,失去了原來美善的活力,引用一個「飛鳥與游魚」的故事說明,概述如下:有一隻飛鳥非常的善良,牠自由自在飛翔在天空中,當牠低頭看到下面有一個池塘,就飛下來在那裡休息,然後牠看到一條魚在池塘裡面,心裡就想:「魚呀!你怎麼那麼可憐,天天泡在這無情的水中,沒辦法到岸上來走一走,你看看像我呢?要到哪就到哪,多麼的自由自在」「趁著我還年輕力壯的時候,我一定要做一件好事救一救他們」,鳥就跟魚說:「親愛的朋友呀!你真傻整天悶在水裡受罪,來吧!隨我到森林裡、天空裡去生活」,魚就告訴牠:「我好像沒有辦法離開水」,飛鳥就說:「你為什麼那麼笨,你沒有辦法離開這個討厭的水,那就讓我來幫助你好了」,鳥說完就用嘴叼著魚,然候用力的飛到天空中,魚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水就很緊張的叫:「你快放我下來,求求你呀!」「我快不能呼吸了,求求你呀!」,可是這個好心的鳥非常的有決心,一定要把可憐的魚救離開這個一輩子生活的水裡,讓牠享受天空的自由,最後當這隻鳥把魚放在鳥巢中,這隻魚已經奄奄一息了。這個故事是在講,我們經常用愛去傷害我們最至親的人,而自己認為理所當然,大家回去好好的想一想,是否如此呢?問題是通常我們自己不知道,所以小孩子才要離家出走,兩性溝通有問題。

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娶妻娶德」的故事,概述如下:他在當兵的時候娶了一個老婆,是奉父母之命,結婚那天他很高興,結果辦完了這個喜事,新娘子的頭蓋一掀開,才發現我怎麼從來都沒見過這麼醜的女人,就跑到別的房間去睡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準備回部隊,而後他的媽媽就告訴他,這個女人在你不在家時就已經來侍奉你的父母了,這個女人多麼的能幹,他的心裡想「這是我要娶的,能幹是你們要的不是我要的」,戰亂之後他和家人逃到台灣來,他的朋友不少,但是從來都不願意請朋友到他的家裡來,也不曾介紹太太給朋友認識,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必須一同出門,則一人在前、一人在後或者一人在左、一人在右,從來也不和太太走在一起,因為他以太太的面貌為恥,一直到退休。有一天他發現眼睛幾乎失明,眼睛視力極差,醫生就告訴他除非眼角膜移植,否則眼睛將慢慢失明。他想家裡沒那麼多錢,年紀也大了看不見就算了。他的一雙兒女都大學畢業了,以前軍人的人想吃飽都有困難了,孩子都能上大學這是很不容易,當時軍人的薪水很微薄,又常常要隨著部隊移防。孩子能上大學都是靠他太太,到處打工才扶養大的,但是他從來也沒想到這些。有一天醫生通知他,有個年青人出車禍了,要捐出眼角膜,他很高興立刻就辦理了住院,手術後非常成功,出院時告訴太太不用到醫院來,他的女兒來接他回家就可以了。回去後由於女兒催促必須告訴爸爸眼角膜眼角膜捐贈的經過,當時才知道是太太捐出的,他的心裡真是非常的愧疚。自己心中從來沒有太太,這個一輩子認為自己娶到這個老婆非常倒楣,結果沒想到這個老婆是來成就他一家的,連他自己都受到太太的照顧,然而自己卻糊塗一輩子。

以上兩則美醜的例子,是我們世人都在認知上所界定所而產生的問題。就如我們認為孩子的方向,應該走什麼方向他才會幸福,這些也都是在美醜之中,是不是我們所給予的關懷而成為一種傷害。而我們是不是像故事中的男主角,到了退休都還不能明白,看清實相。

美善的認知是因為時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們都會用自己的認知,去界定美善,比如我的宗教和他人不同,而認為我的是唯一、是最美、最善的,別人的都差了一點點,甚至認為別人的都是邪教。比如你有了一個政黨以後,就會認為你的才是帶給人民最幸福,是最有活力的政黨,別人的都是有一些問題的政黨,這些都是我們的認知所產生的。又比如我們都會認為身材、皮膚方面,如果別人與我們不同的都是有問題的,這些都是因為時空而有所不同。其實在婚姻上,我以前也有這個問題,我以前結婚的時候是經過幾年的愛情長跑,我爸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騙我,說要讓我結婚,結果也沒有。因為天下的父母都會認為他的兒子或女兒可以娶更好的媳婦或女婿,這是天下父母所認知第二個美善的問題,我覺得我結婚是非常辛苦的,在訂婚的前一天我還被我爸爸罵的哭出來,是這樣子的,我可以不愛江山愛美人,我老爸都要跟我斷絕父子關係,還好我遇到一個好岳母,本來我岳父也不答應這樁婚姻的,他說婚姻因該是彼此雙方很滿意的、高高興興的,為什麼他們不高興,女兒又不是沒人要,為什麼一定要嫁給他,還好我岳母認為女兒要的就一定對的,才由岳母出面作主答應了這樁婚事,照理說這得來不易的婚姻應該要很幸福呀!結果結婚了足足半年之內非常痛苦,痛苦在哪裡呢?有結婚的人都知道,因為這麼難得的愛情我們都希望另一半,就像「飛鳥與游魚」故事裡的小鳥希望著魚,從此以後幸福快樂,我希望太太跟我一樣幸福快樂,結果是這樣嗎?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兩個人從小在不同的環境長大,接受不同的教育、思想,對美善的認知,怎麼會一樣?!所以當然也就非常的痛苦,假如太太能接受我的想法,那是皆大歡喜,但那是百分之一二而已,絕大部分我所認知的美善都不是她所認為的美善。可是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就生活的很痛苦,我一直不知道原因在哪裡,我明明把最好的可以掏心掏肺通通都給你了,你到世間哪裡去找這樣的人呢?可是問題還是不快樂,但是總要解決。我就去請教一個老人,這個老人就告訴我,你一言以蔽之,問題就在這裡,你把別人當成自己了,那也就是老子所講的,我們把天下所知的,認為那個就是美善,那個就是人間的真善美,痛苦就在這裡,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從此以後我兩性的關係就解決了,也不再勉強了。天下所有的問題都是在自己不是別人,所以我們痛苦,就是在這裡點出來了,人生的悲苦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兩極當中,我們不能超越、我們看不清楚,老子接下來要告訴我們怎樣去看清楚諸法的實相、生命的法則。

二、 了解實相(生命法則)

* 有無相生

有無它本來就是一體的,不能夠分開的,有就是從無中生出來的,有了這個有,我們就是要知道回到這個無,它才能夠生生不息,可是世間的人就是執著這個有,他走了一個極端,選擇了另一端。就像鴿子一樣,只有一個翅膀而失去了另一個翅膀。好像以前報紙上有寫過,問現在的學生以後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絕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將來成為王永慶,這就是世人所發生的問題。現在講一個跟財富有關的故事來說明:以前有個員外天天為了算帳目,忙的連吃飯都沒有時間,因為他派出去向那些佃農收帳或者是作生意的會計,到了每天傍晚的時間就會回來向他繳錢,他就會非常的忙碌算帳,剛開始的時候就很高興,因為錢財越來越多了,可是當數字累積到一個數字時,那個數字就已經沒有意義了,時間一久他太太就提出抗議,難道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子嗎?我們為什麼不能像隔壁的年輕夫妻,天天夫唱婦隨、雲淡風清,每天過的神仙般的生活,不是有句「只羨鴛鴦不羨仙」嗎?員外就準備了一個錢包丟到隔壁的院子去,並告訴他太太:「現在你看看他們還能不能過那樣的生活」,第二天那對年輕的夫妻就發現了錢包,然後說你看上天對我們多麼的好呀!我們沒有足夠的錢所以上天就憐憫我們,給我們這些錢,從此他們就開始計畫如何的把這個錢運用,如何從十萬變成二十萬、二十萬變成三十萬等等,每天為了這個錢忙碌,從此以後再也沒聽見那些歌聲了。這個就是一個人的盲點,你看看這個錢,對我們的生命,真的是這麼的有意義嗎?我們生命的價值,就在這個錢上面嗎?我們一直想要去擁有,其實我們想要擁有的不止是錢而已,我們所能看到的我們都想擁有,包括情、包括欲。

我們上次提到胡適之的故事,以前他當這個駐美大使的時候,正值民國初年,那個年代大家都很窮困,如果孩子要出國留學都是父母四處去借錢,才能讓孩子去留學,即使是拿獎學金出國的也往往不夠生活,胡適就從每個月的薪水裡扣除了固定家用外,全部拿來支助那些留學生,有一個留學生曾受過他的幫助,畢業後賺了錢,就寫了一張謝卡把錢寄回去,胡適收到以後,就回了一封信給他,大意是說,我從來也沒有想過這個錢會有所回收。這個留學生是在美國很有名的歷史學家,他說他看了這封信之後,並沒有掉眼淚,只是想去洗澡。另外有一則「五毫七分的奉獻」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一生所擁有的只有五毫七分的錢,卻可以蓋了三千人的大教堂。她就是把這個擁有的回到無那裡去,讓這個生命永遠永遠生生不息。之前講的胡適之的故事也一樣。可是世間的人一直在直追求這個有,剛才是用財富來比喻這個有,但不止是財富,所有的情跟欲都一樣。

 

* 難易相成

難易本來是一體的,要成就一件大事情必須由小事累積而成,所以有一句話:「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可是世間的人都好高鶩遠,比如年輕的人都想當老闆,在我家鄉下有很多的老人都沒有依靠,就是疼小孩,就想孩子很想打拼、很努力,就把家產拿去抵押借錢給孩子作生意,沒多久孩子就跑路了,當然財產也都沒了。要知道當一個老闆就像學一門功夫一樣,以前的人學功夫要三年四個月,不是那門功夫的技巧要學三年四個月的時間,它是在磨練你的心智,那種成熟。現在的人那有這樣的,就拿我們做建築的工人來說,做三個月就已經是師傅了,可以去包工程了,是因為現在的人比較聰明嗎?所以做出來的東西都跟以前不一樣了,講這個當老闆是非常不簡單,除了有專業的能力以外,從如何進貨談起,就必須考慮從哪裡進貨、接洽哪個老闆是有信用的,或者是他的貨是比較新鮮的、比較好,或是他的倉庫有多少存量,怎麼帶人或帶部屬等等,這些都是學問,所以當老闆的人中十個就有七個是賠錢的,他們不瞭解自己要當老闆的基礎在哪裡,還不知道做老闆應該具備的條件是什麼,就已經把錢給借好了;所以作母親會傷心,為什麼孩子一天到晚叫我去作保,就是因為好高鶩遠。

不光是講老人家,我們自己也一樣,在兩性關係當中如何去經營出好的兩性關係,讓我們生活的更和諧,我們都認為你對我好、我對你好,是理所當然、是應該的,可是我就偏偏不覺得你對我好,你掏心掏肺對我,我沒感覺啊!我們都會認為你要對我好,我已經對你很好了。

我們要建立好的兩性關係,要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去建立,這樣才有辦法建立一個好的基礎,不是說把薪水交給太太就以為我對家庭的責任已經盡了,以前的大男人都是這種觀念,我認真賺錢把錢拿回家給太太就責任已了,那種兩性關係怎麼會好。我來講一個耶穌的故事,耶穌有一天要出遠門,家裡的事情很多必須有人打點,就吩咐了他的佣人,當耶穌回來時,看見跟他在的時候,是完全一樣的,每一件事情都非常有條理的在進行,耶穌就跟那個人說你很了不起,佣人就告訴他我所做的都是一些小事微不足道,耶穌就告訴他能做大事的人都是能夠完成每一件小事的人,才能夠做大事。但是世間的人往往在基礎上都不去建立,都是眼高手低。

 

* 長短相形

短也就是長的本體,長都是由短累積而成,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做到最好、至善,事實上就是最大的,想做到最大的必須從每一個小的所累積而成的,才能變成大善,我們來看一看慈濟的證嚴法師,也是從幾個人開始,一直擴大到現在已經遍及全世界,他有沒有可能一開始企劃就是全世界的,沒有,他就是從三、四個歐巴桑開始,所以我們想要成就一件大事情,不必妄自菲薄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就大事情。

可是世間人都想要長的不要短的,用自己的長處去欺壓別人的短處,這才是更嚴重的問題,都是我們不知道去累積讓短變成長,所以我們兩性關係常常是「你看你又這樣了」,教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這個我已經教了幾次你還學不會」,這個是我們所看不到的問題,在兩性關係中我們老是在指責對方,可是對方都不會這樣,他看得到我們的短處可是就不會去指責,可是我們都不知道,比如這個長短,我們就應該取人所長補己所短,可是我們經常在指責別人所短,而誇耀自己所長,這才是問題所在,我們的兩性關係處不好或者是人際關係不好,在團隊中常常是相互指責,當然他講的不是錯,但他是理直氣壯說別人,但是他自己有什麼樣的問題他都不知道,比如棒球隊裡有投手、捕手、游擊手這樣才能組成棒球隊,不是說當捕手就比較厲害,沒有一個跑的快的游擊手,比賽還是打不贏的,是要大家互相配合,不是用你所長去欺壓別人所短。

還有一個人的短處發揮出來的時候也就是他的特點,淑珍補充:比如有一張白色的紙上面有一個黑點,大家可能就認為這個黑點是污點,可是如果你在這個黑點上畫一畫,或許它就可以變成一朵花,再看看這張紙,可能你就不會再認為那是一個污點而是一個特點了。

 

* 高下相傾

下的也就是高的本體,沒有下哪有上呢?可是每一個人都想要高高在上,一棵樹之所以能如此高聳伸入雲宵,是因為它的樹根深入到地層裡面,可是人往往只看到伸入雲宵樹枝的部分,而不知道最重要的在根部。經常每一個人都想要爭取高的職位,當能坐上高的職位時又有幾個人不會飄飄然,當然這個時候高位也就開始不穩,一個人站在高的位置就是要懂得愈謙卑,當我們能夠為別人付出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要感謝對方。比如有一個救世師父的故事,是在苗栗銅鑼的大興善寺,有很多的人要去求他的大悲水或者求他開示,所有的人都有坐位只有他沒有,他坐在地板上面,反觀我們都喜歡找一個舒服的椅子坐,這個師父就跟我們不同,他說你們每一個人都是菩薩只有我是凡夫,凡夫怎麼可以坐在椅子上呢!多麼謙卑。可是世人往往在低位的時候感覺不甘心,認為別人之所以可以爬到高位都是靠裙帶關係,或者藐視的說因為他父親是某某人呀!

 

*音聲相和

音聲本來就是一體不能分開來的,假如沒有音怎麼會有聲呢,我們要譜出一段動人的音樂,或者是能流傳下來的交響曲,都是由很多不同的調子所組合而成的,但世間的人會欣賞不會做,就認為你們聽我的就對了,對待我們孩子、兩性關係,任何人都會覺得自己的才對,就會產生在家裡各彈各調不能和諧。比如前兩年前有一個傳教士得到了臺灣醫療貢獻獎,通知他什麼日期要領獎,但是他不想要去,讓主辦單位很傷腦筋,總統要頒獎給他,而他不要去該如何是好,最後醫院裡的護士連哄帶騙的告訴他,領獎重點不是你個人,而在你去領了以後,對我們的醫院會非常有幫助,我們醫院現在不是很缺錢嗎?你去領獎之後就會有媒體報導,全國知道我們這裡缺錢,就會有源源不絕的捐款來,他才點頭去領獎,不然他認為這裡有那麼多病人需要我,比去領獎更重要更有意義;每一個人都想要有很響亮的名聲,但是這為神父有響亮的名聲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的病人。

 

*前後相隨

後是前的本體,世人總是爭先恐後,一個當過兵的人就知道,戰場上有分前線和後勤,如果前線很會打擊敵人但是後勤卻補給不足,也是不能打勝仗的。在大部分的家庭裡,是男主外女主內,很多時候大家總是看到當家主事的那個人,由他在發號施令,但是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隊,如果家裡另一半沒有默默支持你的時候,這個家庭也就維繫不下去了;以前的女子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觀念,所以比較容易維持一個家庭的完整,但是現代新女性比較注重自己的發展,一個雙薪家庭要如何維持良好的兩性關係,是夫妻雙方都須要相互配合的,有一個網路上流傳已久「辣婆婆與辣媳婦」的故事,就是這個婆婆認為媳婦應該要做家事,但是媳婦認為白天工作很辛苦,對這個家庭已經很有貢獻了,而且以自己還沒結婚前,父母也沒讓她做家事,婆媳之間一直用自己的角度用指責對方,你想這個兒子或者先生還會覺得幸福嗎?每天都要面對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太太,當一個夾心餅乾,在教育小孩子也是一樣,面對同一件事如果爸爸說好,媽媽卻說不好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會變成兩面人或者表裡不一,更何況夫妻在小孩面前吵架責罵對方的不是,這個家庭也就很難不紛紛擾擾了,世界上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團隊的,不能說誰的工作比較重要,誰的工作比較不重要,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肯定別人的付出,世界不是就很美好嗎。

肆、靈性的提昇

    前面老子要我們看清了諸法的實相,一般我們的問題,都是看不清所有的問題的實相,所以一生當中都在迷宮裡邊轉來轉去,再怎麼努力也轉不出來,現在他告訴了我們實相以後,再來就是要怎麼樣來提升我們自己,提昇我們自己回到了道的本來,這個才是老子的目的。而不是我們每個人所想的那個本來,這個本來和佛家、儒家都是相通的,佛家要回到每一個人的佛性,道家要回到每一個人的神性,儒家要回到每一個人的本性。那他有什麼方法要回到我們本來的神性呢?那就是永遠要守住這個道。你離開了道,永遠沒有辦法,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回到我們的本來,而發揮這個神性。

 

    接下來就是講「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一、處無為之事

    無為」跟「不言」都是一種「無」。無也就是道的本體。我們所有的為人處世假如不能守住這個本體,那就是離道,守住這個無,也就是守住這個道,所以他講「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是什麼呢?

處無為之事就是:不干涉、不勉強、沒有人為的造做。我想這樣講大概會有點抽象,處無為之事的不干涉、不勉強,並不是不去引導,比如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兩性關係、人際關係,不是我們什麼都不做,不言也不是什麼都不說,而是我們去引導他怎麼做的當中,以他每一個人的本能可以發揮的這樣子的去引導他,而不是用我們所想的讓他活在我們的世界,他變成失去了他自己,那就是離道了。我們不干涉、不勉強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可以給予一些引導,讓每一個人發揮他潛在的本能,也就是要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寬廣的空間,讓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兩性關係,有那種美感。什麼叫美感呢?我們認識了一個朋友,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客客氣氣的,那就是美感。我們不會去干涉別人,我們的問題就是,時間久了以後,熟悉了以後,那個美感就消失了,尤其是我們的家人。所以能夠提供一個寬廣的草原,讓我們所有的朋友,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兩性關係,讓他們在那邊找到他們自己,這個是一個上乘的工作。因為我們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是怕我們的親人受到一些傷害,一些挫折,所以我們就會迫不及待的希望他能夠一帆風順,也能夠一躍就上西天一樣,那世間哪有這麼好的事情呢?假如能夠這樣,那他的基礎不穩,那是非常危險的。老子就告訴我們:你要你的孩子有所成就,那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斷的去讓他接受磨練,他的基礎那才是穩的,才是道。相反的,我們一般所犯的缺點,是我們不但不能提供一個很好的環境,而且經常會用我們所訂的美善,希望我們的孩子很快的能夠過著快樂的日子,這不就是成為溫室中的花朵嗎?看看尤其這個社會越來越嚴重,我們的孩子--這八十年代的孩子變成像牛奶族一樣:一點承受壓力的能耐都沒有。潑在地上就收不回來,絲毫都沒有接受挫折的能力,這就是時下每一個人經濟好,反而造成更多的問題。

    例如電影「真善美」的家庭,請了很多的老師,最後那個老師得到了孩子的歡喜,也得到家長的支持。

他就是軍事化的教育:對孩子是一個嚴謹的訓練,訓練成一個完全沒有自我的,所有人成為一個整體。但是出了問題了,像這種部隊可以去打仗,可是碰到問題時,不能發揮每一個人得的專長,他只有整體的。真善美的老師不同,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活出自己,活出每一個人的潛力。

有時候會覺得很奇怪的:為什麼我們花這麼多心思給了孩子,孩子結果在學業上、或者在為人處事上也不怎麼樣。可是我們偶而會發覺,尤其在鄉下,爸爸媽媽根本不識字,一天到晚忙著生活,可是他的孩子每一個卻那麼的懂事、孝順,而且在學位上,比如有六個孩子,六個孩子都讀到博士。這讓人很轟動,這真是令人不能想像!為什麼呢?很多的人都覺得不能想像!為什麼很多教授的孩子,或者很多在社會上他們的生活很安定,一心一意的在培養孩子,可是就是培養不出相剛剛講的:一個為了生活而自己在這個知識上都沒有基礎的人。我想這也是以前人的問題,我們讀了道德經以後就會發現:因為他的父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不加以干涉,絲毫的沒有勉強,他們在學習為人處事方面都是心甘情願,當我們心甘情願的時候,再辛苦的事情你也能夠接受。這個是以前我所不了解的,讀了道德經以後那就有了答案。

再來有一個很有名的麥帥祈禱文,這個麥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當他感覺到他的生命不知道有沒有明天的時候,一個人所有的功成名就都帶不走,最大的心願就是期望著他的孩子長大成人,為了這個社會能夠盡他的心力。內容非常的感人,他祈禱他的孩子能夠接受困難,在不斷的接受考驗中來成長他自己。這個是二十世紀一個很了不起的、在世界上扮演舉足輕重的一個將軍,在二十世紀麥帥祈禱文。他是一個了不起的父親,一個聖賢的看法做法跟我們平常人就是不同,很多人都看過,可是就是做不到,做不到也就是認知還不夠,所以做不到。

   

二、行不言之教

不言也就是無,也就是我們所有的行事、所講出來的話,我們都是不講話,所講的話要守著這個無,守著這個無,也就是跟剛才講的一樣:順應著這個所有人的本性,「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是挑剔我們的孩子。他在學業上本來就不是這麼的適合,他說不定音樂或舞蹈或體育或某一方面的工匠,或機械他可以做得很好。現在社會的潮流就會覺得,我的孩子再怎麼的,我也要盡我所能,不能輸給別人。九十八分不以為滿足,一定認為一百分才是每一個家長每一個人所期盼的。這個也是在學讀書的孩子,或者是已經在社會工作的孩子,或是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一直要孩子追求世俗的生命價值觀而離開了?別人的價值觀跟我們每一個人不會相同的。李遠哲成功有李遠哲成功的條件,他讓我們非常的欣賞。他為這個社會為這個世界所做出來的貢獻,大家都清楚。我們的孩子不一定跟他相同,說不定我們的孩子在別的領域裡邊,也一樣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做出貢獻,那就是這個無,就是不要讓我們自己失掉這個本性,讓我們的孩子失掉這個本性。有時候經常的我們會聽到,比如我陪太太回娘家的時候,他的哥哥就會抱怨,抱怨他的兄弟來告訴他的孩子:為什麼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可以自己開創一片事業,為什麼你不去做?你有足夠的條件。可是他哥哥不認為是這樣子,他哥哥認為:他現在孩子需要他照顧,他能夠過一個安定的家,在目前的狀況,等孩子大一點以後,他要開創自己的事業再來開創也還來的及啊!可是別人的看法就不同,當然他的出發點是為了希望讓生命更亮麗,讓人覺得他才華能夠完全的發揮。可是當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的時候,教養子女的責任也就沒有了。

很多的父母在教養子女的時候,他們都認為他們用錢就可以請人,請到好的老師,找到好的才藝班,好的補習班,甚至於有需要的時候請一對一的,可是也沒有達到那個效果。大家都知道,被你請的老師他自己的孩子都有問題了,他怎麼幫你來教這個孩子呢?「不言」不是說我們不要講,跟剛才的一樣,而是我們要去教育我們的孩子,而是要怎麼樣的讓我們的兩性關係他活得有尊嚴,讓他覺得他存在這個家庭裡邊他活得非常愉快,那就是守住這個「無」。「無」是我們經常在家庭裡邊,所講出來的話讓對方失去了自己。以前張老師告訴我們,孩子考試考第一名和考最後一名是一樣的,那為什麼變成有這麼多的中輟生呢?那就是因為我們這些家長和學校告訴他:你是壞學生!你沒有前途!你很笨!就這樣子的讓孩子活得沒有意義,這也是父母的問題。還有父母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身教重於言教,張老師也曾經講過,孩子或者是我們週遭的人,是看我們所行而不是聽我們所言。說話可以講得很美麗、很動聽,可是做的時候,假如跟說的有差距,那就會讓人覺得要特別小心。很多的父母、或兩性關係、或人際關係,我們經常都是去要求別人,告訴他我們心目中的美範,這些不一定適合他。我們來舉出一些例子,怎麼樣的行不言之教。

淑珍在上一次告訴我們一個親身的故事:他父親在她小的時候出了車禍,接受了別人的接濟,也正是他們需要的時候,那就好像是春天的春雨一樣,讓他們家庭每一個成員能夠很健康的成長。可是幫助他們的人他們從來也不知道是誰,這樣子的深深的印在他們的心中,讓他們每一個人長大以後,也能夠跟別人給他們的一樣,他們來行不言之教,這不言之教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我想由淑珍來補充會更貼切。

淑珍:我爸是在工廠工作的職業傷害,我們那時五個小孩,我哥最大也才小六還是國一,下面其他的小孩子都還很小。最小的才兩三歲而已,里長就說我們可以申請補助,家扶中心就撫養我跟我弟弟,每個月給我們10塊錢美金,我們每個人美金10塊錢折合新台幣大約三百塊左右的補助,那個是國外的人來撫養我們,一直到大。後來到大爸爸身體也漸漸恢復可以上班之後才停下來,那些外國人我們有時候也會寫感謝的信給他們,但是他們長什麼樣子我們都不知道,但是這件事讓我們覺得說,我們受之於社會也應該要回饋社會,所以包括我們全家,包括我爸爸身體好了以後,工作以後也存了一筆錢在家扶中心,然後以利息的錢撫養一個小朋友,一直這樣。我也有撫養那些小朋友,我會覺得那是我應該要做的,因為我們也曾經接受別人的照顧,所以如果你不去做就會良心過不去。反正就覺得應該要這樣做,包括你去幫助別人,因為人家非親非故也是來幫助你,所以你也應該去幫助別人。相對的因為這樣,也比較不會跟你的親朋好友計較,因為你會覺得跟你非親非故的人你都幫助了,更何況是你的親朋好友?多這一層關係你幹麻還要跟他去計較?更不會跟旁邊的人計較,受別人幫助之後自己竟然收穫這麼多。

應該請淑珍去當教育部長。教育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可是有多少人這樣子的能夠守住這個無,而發揮出作用來?今天台灣的教育可以講非常的普遍,台灣可以講已經很少有文盲了。可是受了那麼長的教育,有幾個能夠像淑珍剛剛講的,他沒有講任何的話,只有一個動作而已,而發揮出人性最高的品質。這一點張老師要不要回應一下,你看看我們今天的教育(不是要講你的責任)我們來檢討一下,這不言之教,跟一個有所作為。你們的學校要注重德智體群美,要讀什麼公民與道德,要日行一善,要什麼什麼的,結果呢?講是講給別人聽的,做呢自己也不做,說你們的錢都拿來捐,最後自己的口袋飽飽的,別人的口袋空空的,我講的有一點過份。這不言之教,你覺得有什麼感觸?跟你從事教育。

玉卿:我曾經說過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其實父母和老師的所作所為都是一種不言之教。今天社會的種種價值觀扭曲,人人向錢看,固然也是教育的責任,但何嘗不是所有父母及社會的責任?教育推行的一定是善的教育不會教人為惡,就像剛剛說日行一善,重點是孩子看到的榜樣是什麼?真實情況是什麼?大人教育小孩要做好情緒管理,但是大人世界是什麼?吵架的、打架的、搶劫的、自殺的,這種負面的事情每天在媒體不斷的傳達給孩子,你覺得他們學到了什麼?我們這個社會給小孩的不言之教是什麼?

我想淑珍這是一個親身的體驗,他體驗過接受別人的幫助,懷著感恩的心情去回饋社會,也去幫助別人。所以我覺得行不言之教就是從自己開始去做。應該從我們自身做起,灑下善行的種子,在社會各個角落灑下幫助別人的種子,這樣善行的風氣就會散播出去。其實我覺得台灣社會默默行善的人還是很多的,每次電視一播出那個家庭很可憐,捐款馬上紛沓而至,只是看被幫助的人,是不是都跟淑珍的家人一樣,懂得感念及回饋。當今很多人接受幫助卻認為理所當然,甚至你送給的東西他們還要挑三撿四的,所以感恩回饋現在也是教育重視的一環。

老師幫我們講得很清楚,不過當今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比較不能體驗不言之教,所以才會有不懂德感恩的事情,假如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學校,每一個人都做到了不言之教,想想看這個社會,會是什麼社會?那就是佛家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道家講的每一個人都在上天裡邊,那邊只有溫馨,沒有仇恨。

還有一個大家所知道的故事:把這份情傳下去。不言,不是不說,而是說了以後要符合這個道,要守住這個道。把這份情傳下去的故事中:在冰天雪地裡,假日找不到人的情況之下,把他的車子修好了,這下子他要說拿幾倍的錢,也是理所當然,因為假日出勤,以一般的情況就是要兩三倍的工資嘛。但是他一毛錢都沒有拿,這就是行不言之教。最近我看報紙,有李家同他就講出:我們當今的社會講得太多做得太少,他自己在國際上學術佔有一席之地的人,他領了很多的獎,在機電方面,可是他這麼的謙卑,他去教國小的輔導班,大概他教過的上千人。他這樣子做,所以有很多企業集團、電子新貴受他的感動,而拿了很多的錢要一些工讀生來做這個工作。我想行不言之教是一個上乘的功夫,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

目前我想張老師在教育界,冠霞也在教孩子,你們的體驗會比我們更深,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一代一代的問題愈來愈大?這些我們上週講的無為之治、不言之教,也就是當今的父母或者是這個社會甚至於教育當局所要明白的。

 

三、萬物作焉而不辭

    「萬物作焉」是順著所有的萬物他自然的生長,為人處事的他也是默不作聲,雖然辛苦他任勞任怨,雖然是小善他也不辭,小惡呢他一定是不去做。上週的老師他今天沒來,他覺得他很累,對他的家人付出,想要成就這件事情,哪有那麼容易?因為他本身認知上有了差距,所以他會做得很辛苦,不能夠歡喜的去做,歡喜的接受。所以證嚴法師說:甘願做,歡喜受。每一個人的成長,尤其是孩子在成長的階段,必定會有很多的問題。我們今天應該回頭來感謝我們的孩子,因為有了孩子,我們才能夠有機會來成就我們自己。假如你認為孩子是來成就我們自己的時候,你怎麼會不願意付出你一生的心血,及所有的青春呢?現在的人認為孩子是一種負擔,他把生孩子當作是做生意一樣,當作投資,所以他在做的當中就開始在算計,認為不值得!所以就說我只要生一個就好了,他不斷的在算計。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會算計,假如我們在心理上用一種感恩的心,感恩我們的孩子成就我們,成就我們為人父為人母,那個時候就不會去算計了,你就會為他所有的一切小善去引導他,所有的小惡你都會去引領他,讓他去明白。不是成就孩子,是成就我們自己。天下哪有容易做的事情,而是一個有大成就的,所有大的成就都是要不辭,有時候甚至於要犧牲掉我們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付出我們一生的心血,我們的青春,那還算得了什麼呢?

我們來看看我們以前說的故事:

白芳禮的老人七十五歲了,他還是踏上三輪車,為了養育一群孩子。我不曉得各位聽了這個故事以後有什麼感受?或許有人會認為那是他自己歡喜甘願的,可以去享受他不去享受,不關我們的事。還有「用愛打造的金牌」,一個母親可以講他不惜所有的代價,就是要成就孩子,成就孩子就是成就他自己。假如我們沒有這種心理的建設,我們常常為我們的家人或者是一些朋友甚至不相干的人,你所做的你經常會去算計你值不值得。

    前兩天我跟淑珍婉麟在談這社會好多好可憐的人,在高雄有一個媽媽癌症末期,還帶了三個孩子,他媽媽唯一的心願,就是他要走以前能夠幫他們找到寄養家庭或孤兒院,能夠讓三個小孩不分開一起成長。

    前幾天我太太的一個遠親,父母離婚,因先生失業,生意失敗,倒了很多錢,成為一個大坑,岳父也填進了很多錢,但永遠也填不滿。所以夫妻兩人離婚了,媽媽又再嫁了,小孩歸爸爸養,孩子的祖母就一直擔心這孩子的家庭,就這樣憂心過度就死了,過了沒多久,這孩子的爸爸也死了。聽了很難過,我就跟我太太講,是不是把他帶來我們來養他,我太太也有這種想法,但是礙於自己的身體帶孫子都覺得力不從心了,如何在加負擔,我就跟淑珍婉麟在談,將來有機會來辦孤兒院。假如將來有能力的時候,我一直想要辦,前幾年就跟老師談過,我們學道假如看不到世間的苦,我們學道大概還有很長的距離,我們目前應以修行為主而不要影響到我們的修行,等我們修行有所成就的時候再考慮,假如辦了孤兒院有了小孩子,我們要全心全意去照顧那些小孩子,不是給他們吃和住而已,而是要付出所有的心血,那勢必影響我們的傳道,我們的傳道--社會問題是心的問題比較大,不能因此而失去我們的本職,等將來或許我們修行有了一些基礎以後,再考慮辦孤兒院。我台中還有一塊地,有地方可以蓋,我們要量力,我們要幫助別人之前要自己先站穩。所以這問題等將來再談。

 

四、生而不有

在字面上大家可以知道「生長萬物卻不佔為己有」,不為了自己的利益去行善立德,那就是一樣要守住無,不是為了我們想要擁有而去為別人付出,這就是「生而不有」。我們生他,為他所做的一切,付出所有的代價,甚至於寶貴的生命,而我們不去佔有他,這一點是當下很多的老人所不了解的。不了解什麼呢?我們很多的老人都會氣苦,說我養育了孩子,一生為孩子所付出,我年紀大了,孩子因為事業的忙碌而不能經常噓寒問暖,因此老人心裡憤憤不平。假如他明白生而不有的時候,那就會很大的不同。怎麼講不同呢?我們想去佔有一個人,我們當有這個念頭的時候,我們的心已經被佔有了,已經沒有辦法空了,我們一直去惦記著,惦記會產生給我們一些傷害,那些烏雲永遠在我們的天空那邊徘徊,我們看不見天上的明月。剛剛講的,我們能夠生他、為他付出的一切,那是成就我們,我們哪有這樣子的權利來抱怨呢?當你想佔有的時候,我們先失掉了自己,那多划不來呢?老子就告訴我們,我們所看不見的事情,當我們生他而不去擁有他的時候,我們就回到了我們這個無,這個無能夠讓我們回到天長地久、永永遠遠。不要說我們的孩子,就好像淑珍的爸爸那時候發生的事情一樣,別人為他們付出可是不佔有他們,讓他們永遠的懷念,接下來這一群孩子都這樣子去做,你看看這比銀行的利息、比高利貸還划得來!但是現在的人都看不出來,都貪那些屈指可數的小利。

我老了如有剩餘的錢,我不會留給孩子,而做我們該做的事。沒得吃到市場撿菜葉這種日子我也願意過。婉麟很可貴,我們講了社會孤兒問題以後,他就想要去試試認養孩子,這認養是雙方的,彼此願意才繼續,如果中途自己能力不足,也可以暫停的。在這裡讀道德經就是告訴我們要怎樣的讓我們看見我們的神性,發揮我們的神性,而沒有自己。「生而有」就是想自己,你才會想有;你就沒有辦法回到無,沒有無,就不能天長地久。我們被佔據的時候,我們就後悔我們為他所付出的。我們很清楚說,我們能夠為別人付出,那是表示我們足夠,那是表示我們有多餘,我們才能夠付出,有多餘的人,才是內心最豐富的人,那有什麼好埋怨的呢?

我們來看看,我是將要退休的人,我就想到了創世基金會曹慶,他退休的時候台灣走了三個月,遍訪了所有的人,而蒐集了六百多人願意支持他的。三年以後他馬上就創立了一個創世紀基金會收養植物人,第一個開始就用背的,把這個植物人背回家。當第一天開業的時候,他的助理告訴他,曹先生:你知不知道你的存摺還有多少錢?房子租了以後,所有的大概幾乎是零。第一個月他省吃儉用,撿人家的床墊、壁櫥什麼的,第一個月支出二十萬,而他募回來的錢就剛好是二十萬,第二個月比如說是支出二十萬四千元,他募集到的錢,就剛好是二十萬四千塊錢,剛好是他花的錢。這個不是語言文字,你必須去經歷它,讀整本書可以倒背如流沒有用,你真正去做的時候,你才真正體會到,喔!耶穌基督是真正存在的,神佛是存在的!要不然還是跟我們有一段距離,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只是聽人家說,我從來沒有碰過!

這是創世紀基金會,還有以前講過的胡適之的故事。胡適之以前留學的時候很窮,他省吃簡用把所剩的錢通通都去幫助留學生,他那時候是當駐美大使。有一個很有名的教授,他說他把錢寄還給胡適之胡適之回他的信說:我寄出去的錢從來沒有想要回收過,因為我知道我的錢寄出去之後,利息永遠存在!他說他看了這封信以後,他看了以後沒有掉眼淚,只是想洗澡。「生而不有」你看看這不就是蓮花嗎?家玉啊!你有沒有感受?胡適之是誰你知道嗎?是五四運動的帶領人,很了不起的,這是他生活的點滴而已,讓人永遠的天長地久,永遠的存在。

 

五、為而不恃

能夠為別人所做的事,而不覺得我們比別人高一等,比別人更有能力,這就是「為而不恃」。我們去拉拔我們的孩子或者去為我們能付出的人付出,而不覺得我們自己有什麼能力或有什麼功勞。現在有很多人不這麼樣想,他把自己,尤其是有些慈善團體是如此,他把他的付出當成是一種商業的品牌,把經營利潤的微薄百分比拿出回饋這個社會(現在很多的企業,能這樣也不錯了,已經想到了)。可是我們知道,你不去集中那些錢,自然讓這個社會造成均富,為什麼需要你來壟斷市場?來覺得你比別人有更好的能力?有更好的規劃,高人一等的企劃群,你不去賺那些錢,大家平均來賺,那不是很好嗎?當成商品,當成自己能力比別人高一等,作為一種炫燿。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才能,今天你能夠幫助別人,或許有一天你也要接受別人的幫忙。當你有了病痛,當你年老力衰的時候躺在醫院裡邊,你不是需要別人的幫忙嗎?需要醫生需要護士嗎?雖然你付了錢,可是別人也不一定賺你的錢,那你有什麼覺得可以自傲的呢?有什麼值得炫燿的呢?更糟糕的是把它當作商品來宣揚,當成值得驕傲的企業。這裡我來講一個曾國藩的故事:

曾國藩經過幾年的浴血苦戰,終於打敗了幾乎奪取滿清天下的太平軍,那時候滿軍有八旗軍,以前是蠻強悍的,由於曾國藩治軍非常嚴謹,有紀律,所以每戰必勝。那時候滿清開始腐化的時候,他一個人可以獨撐滿清的王朝。人入關後,誰立過這麼大的功勞呢?沒有一個比曾國藩更大的了。他的廳堂內擺滿了朝廷賞賜的獎品,然而他的功高名大加劇了他內心的恐慌,他恐慌什麼呢?他怕引起人說他有野心取而代之當朝的政府,這個謠言滿天飛,那時慈禧太后也是有疑心病的人,馬上就召集了曾國藩,當時貶他的奏摺堆積如山。他告訴皇帝:本來事情都有兩面,(就是我們說的美醜一樣)我也不是什麼聖人,我也有很多的錯誤,你們認為我權力太大,我隨時都可以把這個兵權奉還給你們。這樣說了以後,慈禧和皇帝也就對他放心了。他自己非常嚴謹,他跟他的兄弟、跟他的孩子從來不談政治,就談什麼呢?談一些修身齊家,怎麼樣的去讀書,讓當朝感覺他沒有什麼野心。他也就是豎立一個很好的榜樣。要不然世間有很多因為炫燿他的功勞,我必須要分一杯羹,像韓信,歷史上像韓信這樣子的人很多,到最後連自己的性命都給丟了。這也就是恃自己的功勞而把自己的性命都給丟掉了。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一個人想證明自己的偉大,證明自己的功勞的人,這種人失掉了自己的生命,反而證明他內心的那種柔軟,那種空虛。一個豐富的人,怎麼需要什麼證明呢?比如我們講我們的眼睛,我們的眼睛很健康,我們不需要去找一個醫生來幫我們證明說我們的眼睛很健康,我每天看很多的書,可以欣賞很多的美景,我幹麼要醫生幫我們證明呢?我自己就可以證明,為而不恃,我們不需要證明什麼。

 

六、功成弗居

我們個人也就是整體的一部分,當你完成了一件事情,我們能夠說我們對這個團體有什麼貢獻嗎?那不是笑話?什麼笑話?就是左手做了一件事他跟右手說:你要感謝我,這件事情本來是你要做的,我幫你做了,所以你要感謝我。這笑話是一樣的。不過我們要懂得這道理的人,世間畢竟很少,上台容易下台難,能夠懂得下臺智慧的人,那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世俗的人都會為了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你看看我們歷代的君王,他把一個暴君推翻了以後,而後他就成了一個新的暴君,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那也就是不懂得功成弗居,假如他懂得功成弗居的時候,他今天就是張良就是范蠡了,給人樹立一個很好的典範,因為他們合於道。我們現在生活上也是很多的婆媳的問題,我們上面有婆婆,當我們自己熬成婆婆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又是一個新的婆婆?就像剛剛講的,推翻了暴政以後你成了新君一樣?我們又成了惡婆婆了。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很容易就失掉了我們自己,這樣子也就是離道了,這裡告訴我們的:忘記了我們對他的好。當我們忘記對他好的時候,我們兩方面都沒有壓力,沒有壓力,就有那種美感。不管是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或兩性關係,我們常會埋怨:我比外勞還不值,外勞扣除吃外,每個月還有兩萬塊存款,而我做了以後還要出錢,做到今天真不值!我們要把我們所付出的,所對別人的好,把他忘記,這也就是功成弗居。

功成弗居有很多的故事,像我們的國父  孫中山先生,他自己和他的家屬都冒著生命的危險,把財產都提供來革命,革命成功以後,那些軍閥要他的位置,他就下臺。這就是功成弗居。為了中國的統一,不再有戰亂。那好像張良也是非常了不起,把這個戰亂平定了,不讓我們的百姓的生命去蹂躪了以後,當時的皇帝劉邦再怎麼留他都留不住他,而范蠡甚至改名換姓好像逃亡似的,他知道留下來會像文種韓信到最後是走向死亡的命運。因為他們可以了解他們的皇帝是可以共患難不能共享受。所以功成弗居是人生的境界,我們一生不再氣苦,我們就是要學功成弗居,不要孩子養大以後,一天到晚都在埋怨孩子,要忘記,要忘記我們所付出的,我們才可以活得快樂。

伍、發揮神性(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我們的一生,當我們一生下來是為了什麼呢?也就是要我們了解生命的意義,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就是需要被愛。它的內涵就是愛,把生命最珍貴的東西付出,世界上沒有比「愛」更真的的東西。

大眾都知道愛可以把一個荒蕪田,變成了良田沃野。把一個浪子變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把枯萎的樹變成欣欣向榮的花木,這就是愛。也就是我們生命中最高的品質。我們一生以來也就是把愛本來的神性發揮出來。怎樣發揮我們的神性?老子告訴我們:所有的苦,一生中所有的困惑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執著而來。我們的頭腦一直在分辨,在做選擇,選擇我要的,一部分我不要的,當我們做選擇時我們就落入了 極端,帶給我們生活中很多的困擾。大家想一想:有愛怎麼會沒有恨?有善又怎麼會沒有惡呢?

   老子告訴我們生命諸相,怎麼樣在有無當中,回到生命的本來,讓我們的本來的有所流失中改變,沒有你、我的分別。舉個例子,假如夫妻相互指責,一個家庭,就不像一個家。要認定一個目標,努力打拼,夫妻共同體、不要指來指去,這才像一個家。

   老子告訴我們實相怎樣守住道,跟道不離、守道不離就是要一個無。當我們有了以後,我們為別人所付出的、所做的、所費的一生心血或生命,我們要忘記一切的付出,成功與否無為而治,那我們才會天長地久。當我們成功的時候,如果變得驕傲,就會開始斤斤計較,發生家庭戰爭、社會戰爭、變成野心家。你想成功別人也想成功,自然的越來越多人競爭,最後被打敗。那假如我們的成功、付出,都不去想它,並且用一種感恩的心去對待它,那就可讓我們付出的一切天長地久、永不止息,印在每一個人的心上。

電視連續劇『台灣真女人』的故事:在台灣南投有一位真女人,自小就是養女,跟著養父母過著窮苦的生活。養父嗜賭,輸光之後甚至欠了25萬斤稻子的債,無力償還。當養父要過世時,就告訴養女說:這個家要交給妳,因為養母身體不好,弟妹就托妳照顧了。

    這名養女自國小畢業後,就四處打工,日以繼夜的工作,18歲那年嫁給了一個和她一樣窮苦的老公,結婚後,從來不知家中有床的滋味,每天披星戴月。她們的工作就是每天上山砍柴,貼補家用,有時遇到了氣候不好,大雨連連,砍下的濕柴幾乎都是乏人問津的,賣不到錢。每當這時候養母就會跟她說,弟妹飢餓哭鬧不停,家中也無錢買米。這樣的景況,她甚至會到山上去偷挖蕃薯,偷個十幾斤回家給弟妹和養母吃。

    後來,她到廟裡去贖罪,因為無錢還偷來的蕃薯錢,於是她跪地不起,慚愧的痛哭不已。廟公見到了就問她為什麼要哭呢?這名養女說明了原委後,廟公說:不要緊,等妳有錢再來還就好,把添香油錢再送給需要幫助的人。

    廟公送了她一輛三輪車,她不肯收,堅持要買下才同意接受,兩年後她終將債務還清。這時弟弟因為高燒送醫不治,而她也因為不舒服而到醫院看病,卻發現罹患了癌症末期。她憂愁的到聖帝宮許願,假如病好了願意做廟裡的義工,並開一間戒毒所。成立後,在中南部光是聞名而來的信眾就多到排隊問診、爭先恐後。在這種情況下,她把所有的財產盡數變賣掉,到山下再建一間大廟,但是聖帝君不願下山,於是只好另安神君。

   有一天,遇到一對夫妻來廟裡問事,因為結婚多年卻沒有懷孕,廟中的關帝君說:只有「真女人」,才有辦法解決。這名養女問,我怎麼有辦法能夠解決呢?關帝君回答她說:把妳自己的孫子送給這對夫妻。

陸、生活中的省思

我們讀了這一章之後,我們的生活是不是阻礙減少了,跟別人的交往是不是更寬廣了,我們還會不會用我們的美善去接受別人或跟別人對談,比如:聽一場演講往往都講的很精彩,有的我們接受有的我們就不會接受,因為適合我們的我們接受,不適合我們的我們就不會接受,這就是我們認知的美善,我們是不是因為老子告訴我們諸法實相以後,我們慢慢的回到我們本體裡面,不再為了很多生活一些瑣事而煩惱,我們來看看德莉莎修女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她在諸法實相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在她身上表露無疑,更重要的是從今以後能不能做到身教勝於言教。把事情做好,別人自然也會學好,我們修好,別人也會跟著修好,最後一點提醒各位----忘了我們的好,忘了我們的付出。

【故事】

◎娶妻娶德

周道香醫生為我作眼角膜移植,他們把我眼部的神經麻醉了,可是我神志清醒,能聽到金屬器具的叮噹聲,和周醫生的說話聲。我的右眼發炎紅腫,三年多了,軍中醫官說我患的是角膜炎。最後我到台北三軍總醫院去求診,那時,我的右眼已經看不見東西了,而我的左眼視力極差。醫生說:「可能你是用了髒毛巾,或在游泳池裡游泳時感染的。」我說:「我從前是教體育的,也教游泳。」醫生說:「很可能就是這麼得的病。」

一年後,我聽說角膜移植可以使我失明的右眼復明,我把這消息告訴妻,她聽後,臉繃得緊緊的,想了好久,找出她多年來積蓄的新台幣兩萬元的存摺交給我。「兩萬元不夠的話,再另外想辦法。」她說:「你不像我,大字不識一個的睜眼瞎子,一隻眼睛看書寫字不方便。」

周醫生是台灣最早作角膜移植的醫生之一,我馬上去登記,等候移植。不到一個月,他打電話來說:「一位司機在車禍中受了重傷,臨死前對他太太說,身體的器官能賣掉就賣掉,得點錢撫養他們六個未成年的孩子。出一萬塊錢可以嗎?」手術費、醫藥費和住院費頂多不超過八千,我答應了,醫生叫我第二天就入院。我的運氣很好,許多人要等好幾年才能等到個角膜,我感激妻給我的資助與鼓勵。

我剛被推出手術室,女兒小蓉在我耳畔說:「很順利!媽本來想來看您,怕您……」「回去跟她講,我不要她來,告訴她我很好,叫妳媽安心就行了。」我以前住在三軍總醫院時,妻從未來過,而且我也不要她來。

和妻結婚那年,我剛剛十九歲,是奉父母之命結婚的,父親和岳父是世交,二人指腹為婚。婚前根本就沒見過妻的面,等到把她從花轎裡拖出來拜了天地,進了洞房,我才用秤桿子挑下她的紅蓋頭,認清她的面貌,哇……。從此,我不和妻同房,也不跟她說話。我在學校裡寄宿,到了暑假也沒回家,後來還是父親派一位堂兄,把我連勸帶訓的拖回去住了兩天。到家時,妻正在煮晚飯,抬起頭朝我微微翹翹口角,表示歡迎的意思,但我連忙別過頭,直向母親房裡走去,就像沒見到一樣。飯後,母親把我叫到房裡說話。

當時,我真的沒法形容那時的心情,她整個臉都是坑坑凹凹的疤,鼻尖上還有一條條的肉柱,眼皮上一塊塊反光的疤痕,顯得眼眶浮腫,眉毛稀疏。才十九歲,看起來就像四十多歲。我跑到母親房裡,哭了一夜,母親勸我認命,並說『醜婦有福,紅顏命薄。』不管母親說什麼,也解除不了我內心的痛苦。「孩子,你太任性了。你媳婦外表雖然醜了點,可是她的心並不醜。」「美、美、美的像天仙!」我憤懣地說:「不然妳會娶她做兒媳婦?」母親氣得面色發白的說:「她實在是個好媳婦,知情達理。到我們家六個多月了,從早到晚,從鍋上到磨房,我和你爹吃的、穿的都是她一人招呼。你這樣對待她,她一句怨言都沒有,也沒見她掉眼淚,不過你懂不懂,她的眼淚是往肚子裡流的!」母親又說:「人,怎麼活都是一輩子,只要她把你侍候得好,能照料家務,好好撫養孩子就夠了。難道叫人家守一輩子活寡?拿人心比自心,別人對你這個樣子,你是不是受得了?」

之後,我和妻子同房了,可是心?總有說不出的彆扭。她老是低著頭,低聲下氣的說話,有時我頂上幾句,她都向我尷尬一笑,再低下頭去。她像一團棉花一樣,沒自己的意見,也沒脾氣。

結婚三十多年了,我絕少給她過笑臉,也沒跟她在大街上走過路。數不清有多少次,我偷偷的咒她死,也許正因為她面貌極端醜陋。妻有一般人所缺乏的耐心和愛心。初到台灣的幾年,我在軍中階級低,收入只夠溫飽,孩子又多病,還要應付醫藥費。妻一面照顧兩個孩子,一面做家庭副業。

住中部海邊,她編織草帽草蓆;搬到東部漁港,她給漁民織網補網;住在北部的時候,她又學會在陶瓷用具上繪花草鳥獸。我回家日子也少,不論孩子的教育或家庭費用,我從未過問,當然更不用操心了。

我們從沒住過眷村,一方面是我怕別人見到妻,她也怕見同事長官們的眷屬。我從陸軍退役後,遷居在一幢偏僻而簡陋的房子。現在女兒小蓉已從大學畢業,並已教一年書。她弟弟比她小三歲,在官校成績很好,現在正是他考試最緊張的關頭,我叮囑小蓉不要讓他曉得我要施手術,免得他分心。

小蓉為我送來了一架晶體收音機,但我住醫院以後,常回想過去的事,動輒就要想到妻,我後悔拒絕她來探望我。老都老了,子女都長大成人,還繼續挑剔什麼?兩星期後我知道快要拆線了,心?著實有說不出的高興。我想,失去自由的人重獲自由,大概就是這種心情吧!我告訴小蓉說:「等我出了院,一定要到給我眼角膜那人的墳上去祭奠一回。」可是我也很擔憂,因為我知道角膜移植的成功率不能達百分之百。醫生除去了我右眼的紗布,我簡直不敢睜開眼睛。

「看得見光嗎?」周醫生問。

我眨眨眼道:「上面很亮。」

「那是手術燈。」醫生拍拍我的肩,愉快地說:「朋友,成功了!一星期後就可以出院了。」這一星期,一天比一天有起色,換藥的時候,周醫生都要檢查一次。到出院那天,窗戶、病床、連桌上的茶杯都得看到了。小蓉來接我出院:「媽中午準備好幾樣您喜歡吃的菜!」「她是好妻子,好母親!」我說出了蘊藏在心底多年,未曾說出口的一句良心話。我和小蓉招了一輛計程車,路上,她始終閉著嘴悶不吭聲。回到別了二十一日的家,妻正端著盤菜從廚房出來。她一看見我,猛然怔住,趕忙垂下頭,畏畏縮縮地說:「回來啦!」「謝謝妳賜予我光明!」我第一次向她說這樣的話。她側著頭,從我身邊擦過,盤子放在飯桌上,人背著我,雙手扶著牆,嚶嚶的哭泣著說:「有你這句話?就夠了,我死也夠了……」。

這時小蓉從外面跑進來哭喊著說:「媽,快告訴爸,讓爸知道,他右眼換上的,是妳的眼角膜呀!」小蓉搖著妻的肩:「快說呀!」妻止住哭泣說:「這是應該的!」我一時傻住了,抓住她的雙肩,仔細看著她的眼睛,妻的左眼珠變成灰白色,跟我以前一樣……「金花!」我第一次叫出妻的名字:「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樣子?……」我狂喊著,用力搖撼著她。「因為……你是……我的丈夫啊!」說罷,她撲在我的懷中……我緊緊的抱住她……然後……我在她面前跪了下來……。

◎把這份情傳下去

    我和太太、兩歲大的女兒,被困在奧瑞岡州紅河谷露營地,那地方遠離塵世、冰天雪地,我們的車子卻故障了、動彈不得。我們原本是要慶祝我完成第二年的主治醫師訓練課程,所以出外旅行,不過我剛剛接受的醫學練,卻沒辦法用來對付故障的旅行車。

    這已經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但在我腦海中,這件事仍像記憶中的奧瑞岡藍天一般清晰如昨。當時我剛醒來,摸索著打開電燈開關,卻發現自己仍陷在一片黑暗裡,我試著發動車子,沒有反應。我爬出旅行車,口中已忍不住開始咒罵起來,幸而車外滔滔的白浪掩蓋了我的咒罵聲。我和太太討論後認為,我們的車子一定是電池沒電了,既然我的腿要比我的修車技術可靠,我決定徒步走到好幾英哩外的高速公路求救,她和女兒則待在車裡。

    兩小時後,我跛著扭到的足踝抵達高速公路,攔下一輛載運木頭的大卡車,那卡車碰到加油站就讓我下車,馬上棄我而去。

    我走近加油站時,忽然心一冷,想起當時是星期天早晨,加油站是關的,幸好那裡還有個公共電話和一本破舊的電話,我撥電話到下個鎮上(大約二十英哩外)唯一的一家汽車修理公司。鮑伯接了電話,聽我說明我的困境。

    「沒問題」他說,我把地點告訴他,「星期天我通常休息,不過我大概半小時可以到那裡。」聽見他要來,我鬆了一口氣,但我又擔心他會獅子大開口,到時候不知要向我收多少錢。

    鮑伯開著紅色閃閃發光的拖車翩然抵達,我們一起開著車子回到營地。我跳下拖車轉過身時,才十分驚訝地發現,鮑伯必須靠夾板和柺杖的支撐才能下車,他的下半身根本就完全癱瘓!他拄著柺杖走向我們的旅行車,我腦海中再度浮出一堆數字,不知他這次善行要花我多少錢!

    「喔!只是電池沒電罷了!只要充電一下,你們就可以自由上路了。」鮑伯把電池拿去充電,利用中間的空檔,他還變魔術逗我女兒,甚至從耳朵中掏出一個兩毛五銅板給她。他把接電的電線放回拖車上時,我過去問他該付多少錢。

「喔!不用了。」他答,我楞在那裡。

「我該付你錢的!」我堅持。

「不用」他又說了一次,「在越南的時候,有人幫我脫離比這更糟的險境─當時我兩條腿都斷了,但那個人只叫我把那份情傳下去,所以你一毛錢都不欠我;只要記著,有機會的時候,要把這份情傳下去。」

    時光拉回二十年後,回到我忙碌的醫學院辦公室,我時常在這裡訓練醫學院的學生。一個從別州學校來的二年級生辛蒂,到我這裡來實習一個月,以便和她母親一起住一段時間,她母親就住在醫院附近。我們剛剛一起探望過一個因酗酒、吸毒而入院的病人,正在護理站討論可能採取的療法,忽然間,我注意到她的眼中滿是淚水。

「妳不喜歡討論這類事情嗎?」我問。

「不是,」辛蒂啜泣著,「只不過那個病人有可能是我母親,她也有同樣的問。」

    午餐時間我們單獨躲在會議室內,探討辛蒂母親長期酗酒的悲慘歷史。辛蒂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很痛苦的掏心掏肺,把她家裡過去幾年的憤怒、尷尬、仇視,說給我聽;我請辛蒂的母親來治療,燃起了她的希望,我們還安排她母親去見一位訓練有素的心理顧問。辛蒂母親在其他家人的強力鼓吹下,總算同意接受治療,入院幾個星期後,她整個人煥然一新、徹底改變。辛蒂的家庭原本瀕臨破碎的邊緣,但這之後,他們第一次見到了希望的曙光。

「我該如何報答你?」辛蒂問。

我想起被困在雪地裡的那輛旅行車,以及那位下半身癱瘓的善心人士,我知道自己只有 一個答案可以回答:「就把這份情傳下去吧!」

是的!請把那份情永遠地傳下去!讓這個社會更加幸福!

◎五毫七分的奉獻

20世紀初,美國費城浸信會教會門口有一個啼哭的小女孩,牧師看見了就上前問她:「你怎麼了?」

小女孩哽咽的說:「有太多小朋友了,教室沒有位置了!」

牧師看這位小女孩衣衫破舊,也不似其他小朋友被父母裝扮的乾淨整齊,牧師心想,主日學的孩子多了,這位貧民窟來的孩子自然就被擠出教室了!

牧師牽起小女孩小小的手,走進教室找了個位置讓小女孩坐下來上主日學,這位小女孩因為牧師的愛很感動,心裡很感恩,在她心中暗暗下了一個決定

兩年後,在貧民窟的小女孩因為生病而死亡了!女孩的父母知道小女孩生前常常到這個教會上主日學,於是請了牧師來幫小女孩舉行告別式。

牧師抱起小女孩,有個東西從小女孩身上滑落。牧師撿起來,是一個破舊的錢包,從裡頭抽出一張字條,幾個歪歪斜斜的字落在上頭:「這是獻給神,要把小小教會建得大一點,讓更多的小朋友能上主日學」,錢包裡頭總共五毫七分。

牧師大哭….這件事被寫下來,傳了出去….

有一位地主看到了,決定將一塊地賣給這個教會,以「五毫七分」的價錢賣出,如今這塊地成為3300人教會、主日學大樓還有一座醫院

小女孩費盡全力到她死前才存五毫七分,實在無法估量五毫七分到底是「多麼少」,但它卻成就「何等大的事」

  •  

主啊!求你塑造我的兒子,

使他夠堅強到能認識自己的軟弱;

夠勇敢到能面對懼怕;

在誠實的失敗中,毫不氣餒;

在勝利中,仍保持謙遜溫和。

懇求塑造我的兒子,

不至空有幻想而缺乏行動;

引導他認識你,同時又知道,

認識自己乃是真知識的基石。

我祈禱,

願你引導他不求安逸、舒適,

相反的,經過壓力、艱難和挑戰,

學習在風暴中挺身站立,

學會憐恤那些在重壓之下失敗的人。 

求你塑造我的兒子,

心地清潔,

目標遠大;

使他在指揮別人之前,

先懂得駕馭自己;

永不忘記過去的教訓,

又能伸展入未來的理想。

當他擁有以上的一切,

我還要禱求,賜他足夠的幽默感,

使他能認真嚴肅,

卻不致過分苛求自己。

懇求賜他謙卑,

使他永遠記牢,

真偉大中的平凡,

真智慧中的開明,

真勇力中的溫柔。

如此,我這作父親的,

才敢低聲說:「我沒有虛度此生。」

【學員省思與分享】

第一則:

我的大女兒讀花蓮師院今年四年級馬上就要畢業了。前幾年開始師資培育大改革,造成了流浪教師的問題,我心裡很急,每年女兒放暑假回來,我就開始跟他提未來就業困難的問題,要他去學電腦、學英語,好好充實自己的實力。但是我的這番有為的擔心和提醒,絲毫不起作用,女兒反而懶懶的說:你早就說過了,我知道。但是什麼事也不去做,讓我在旁邊乾著急。現在讀道德經以後回想自己對他的教育方式,都一向太積極了,造成孩子的反感,變成你急我不急的叛逆情況。現在我不再催他做任何事,把問題留給他自己去煩惱和思考,等他有需要找我商量和討論時,再適時的引導,這樣子兩個人也比較不會關係緊張,而孩子也才會認真去思考和面對自己的事情。無為而治,是我在教育兒女上要認真對治的習氣。

為而不恃,是自己在為人處事上要對治的另一個習氣。其實我常常很怕別人說我很能幹,那就是自己慢氣外顯的表示。我常希望自己能把事情做好,但不顯出自己那份自以為是的樣子。但顯然我下意識中還是很容易志得意滿,讓人覺得很傲慢,要學習為而不恃,做事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的。學習謙卑、學習柔軟,這功夫看來我還需假以時日,慢慢修習。

玉卿  2006/5/6

第二則:

    前幾天女兒跟我說她想去聽一場音樂會,表演藝術老師給她們班幾張貴賓席的入場券,時間是星期四的晚上。 這已經是她第二次的要求了,我內心爭扎了一下, 然後把我的考量告訴她, 第一、 當天的功課自己要先準備好, 第二、  要找到能和她一起去的同學作伴,隔天放學回來就跟我說她已經找到同學陪她了, 她們打算放學後先在外面吃點東西,然後搭捷運到市政府站下車,再去問路。 當時內心雖有些安全上的擔心,但還是決定放手讓她去。 結果到了星期四當晚6:30 我打電話問她人在哪裡? 她說本來約好的同學媽媽不讓她去了,後來有一位同學答應了,結果她媽媽說功課太多了也不讓她去,所以她還在找其他的同學,我就建議她既然同學都不能去,當時又下著雨,那就回家吧! 結果等了半個鐘頭還不見人影,當她再跟我聯絡時人已經在捷運裡,終於見識到她的執著了!一個晚上當媽的我心情就一直起伏不定,畢竟兩個國一的小女生,晚上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總是令人當心她們的安全,一晚就這麼盼著,並不斷的告訴自己,要相信孩子有這樣的能力。 當她回到家時已經10:40了,感覺得到她那份雀躍的心情,一直在描述音樂會的情景:「媽媽我終於看到豎琴了好大喔!有好多種樂器我都沒看過,他們演奏得好棒喔!好佩服他們整個樂團的默契,同時演奏卻只有一個的聲音,就算是某種樂器獨奏,其他的人也一點聲音都沒有,不像我們學校,每次團練就鬧哄哄的,我也手忙腳亂,只想怎樣把自己的部分吹好,根本沒有時間去注意別人。」我看時候不早了,催著她去洗澡,沒想到出來吹頭髮時還在講:「媽媽音樂會的聲音還在我腦海裡迴盪,真的好好聽喔!」結果當天的功課寫到半夜一點。

    我覺得這件事讓女兒學了一些經驗,第一、她學會一些處理事情及應變的方法,第二、知道怎麼搭乘交通工具及問路,第三、她的視野變寬了,看到別人會想想自己,第四、他必須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再累也要把自己的功課完成。我也從孩子的身上學到了,為自己的興趣而努力,日子就可以過得精采。借用一句話:「我們總是太忙了,沒有時間過日子。」女兒呀!媽媽佩服妳,哪天也讓自己忙裡偷閒去享受一下何為過日子吧!

                   淑珍    2006.5.6

第三則:

老子要我們去除內心的偏見,首先要知道檢討煩惱來自於自己,很多時候痛苦是來自於自己錯誤的認知,就如以前我對父親有一些期望,希望他像別人的父親那樣照顧家庭、關心子女,但是父親工作的運途總好像不是很順利,母親常常為了要養我們六個小孩四處籌措生活費,加上父親有一些不良嗜好,身旁總是圍繞著很多的朋友,使我在成長的過程中開始對父親有了誤解,心中有時很忿恨有這樣的父親,我覺得他是家庭問題的製造者,雖然我從來都不曾說出口。

認識道德經之後,漸漸的我發現爸爸雖然經歷過一些很糟糕的事情,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我們,小時後我們也很少被打過、罵過,夫妻之間也很少吵架更不會對媽媽施暴,這些和許多不完整的家庭比起來實在算是幸運的。於是誤解就像是冰山被溫暖的陽光融解了,因為我發覺爸爸真的是愛這個家的,只是他不會表達或許是作了一些錯誤的選擇,不小心傷害了這個家,但他不是故意讓我們擔心、害怕的,現在有機會和他聊天我有時感到很心痛,因為爸爸只是想要有一點尊嚴,能夠在媽媽面前成為一個有尊嚴的丈夫、在孩子面前成為一個有尊嚴的父親,他所努力的一切,只是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

對有智慧的人而言貧窮是一所最好的大學,但對缺乏覺知的人而言卻像是遇幽靈般的難纏,愈想逃離這樣的生活就愈是被困在其中,因此在家裡賺錢是應該的而賠錢則是不該的,一家人多是相互批評的話語較多,而氣憤時更是口無遮攔,所說的話句句都是傷人心,愈親近的人受傷愈重,因為我們自以為明白一切,所以沒有耐心去聽、去關心,常常我們面臨到親人有問題時,總是又氣又急的,這時候就是最缺乏智慧的時候,所說所做都對大家不好,惟有平心靜氣才能把事情處理圓滿,證嚴法師說:聰明是會帶來煩惱的;智慧則是沒有煩惱的,面對紛紛擾擾的內心,讓我深感到智慧太重要了,而智慧就是來自何處,就是去明白老子所指出的那些偏見。

剛開始想要改變自己不好的習慣是非常痛苦,常常所作為還是以前的那個我,有時不知如何反應才是對的、對彼此都好的,就一直想、一直想到深夜都睡不好,以前第一個念頭就是責怪他人,現在是做了以後,會發覺自己怎麼這樣,不應該!只好一次又一次的去練習,終於我和家人的情況有些改變了,雖然不是就此解決一切問題,但是至少我和家人相處不再是火暴場面了,能真正的談心明白他們的想法。

這就是我們必須學習的,對治習氣並不是了解就能改變,因為這些都是累積在生活中養成的習慣,所以一下要改變並不容易,除了有這份覺察之外,還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斷的想該如何的做,透過不斷演練之後,才能去除長久累積的負面的情緒,然後對我們生活才能有真正的改變,就如佛家所說的:「煩惱即是菩提」,轉化那些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

淑鈴2006/5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體 用 章 第 二
    全站熱搜

    ab95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